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火笼当棉袄

  ■谷彦平

  火笼,是古人发明的一种御寒工具。火笼材质,以木质的和竹质的居多。在我们当地,火笼有两种,卧式的放在床铺边,提式的提在手里。提在手里的火笼,有提手、踩板。踩板三十厘米见方,格子在踩板下,放一个沙罐,沙罐里装有柴火灶里烧过的木炭。提手提在手里,边走边烤。

  记忆中,小时候的冬天特别寒冷,寒风刺骨,遇上冬雨,外加点冻雪,那种湿冷是很难熬的。 

  那时,我们冬天的御寒神器是简易火笼。它是由破瓷脸盆或瓷把杯用铁丝圈制而成的,烧柴、烧木炭取暖的生活用具。为了抵御严寒,同学们上学时人手一个“火笼子”,再拎一袋木炭、木柴、茶枯,这是标配。木炭分两种,一种是专业烧炭工用上好的木材烧制而成的(土话叫白炭);另一种则叫“火石炭”,用普通的木材烧制的,是普通人家的常用炭。“火石炭”的优点是取材广泛,烧制要求不高,缺点是不耐烧。 

  每到上学时间,同学们肩挎书包,手提“火笼子”,一手拎木炭,三五成群地从四面八方向学校开进,场面蔚为壮观。有时雪很深,大家脚上穿的多是套鞋。比较讲究的同学也会带一双棉鞋,到学校之后再换上,比套鞋暖和。使用“火笼子”是个技术活,有时候给火加炭不及时,火就会熄灭。这个时候,只得向同学借一两颗火种,然后用书本扇,或用嘴吹,让炭火烧旺,以便继续取暖。吹着吹着,脸上、头上都是木炭灰,加上小伙伴们冬天爱流鼻涕,再用手一抹,一个个都变成了小花猫,大家便相互指着对方笑个不停。

  坐着上课的时候,我们就把“火笼子”放在脚下暖脚。下课了,我们就把它提上来暖手。有时木条刚放进去,燃不起来,就弄得教室里尽是烟。老师这时往往会叱喝,要我们到教室外去弄。站在走廊上,我们提起“火笼子”像舞流星锤那般舞起来,空气一对流,“火笼子”里的木条就燃烧起来了,一团火就呼呼地夹着风声在我们耳边直响。“火笼子”尽管给教室里带来了不少混乱,但老师也不多管。有个“火笼子”,整个寒冬我们就可以对付过去了,也不一定就是说这个“火笼子”真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温暖,不过,全心伺候“火笼子”,确实让我们忘却了冬天的寒冷。

  下课以后,捉迷藏、跳房子、踢毽子,或者你挤我、我挤你,也是暖身的好办法。

  有趣的是,家乡的火笼子也是姑娘们的陪嫁物之一。姑娘出嫁之时,嫁妆中那一对火笼和火笼里的木炭,寓意把娘家的火种带到夫家,今后的日子一定会红红火火。

  现在,城市里“火笼子”基本上没有踪影,农村里的小孩子大多随父母进了城,也很难见到“火笼子”了。回想那个“红薯当饭饱,火笼当棉袄”的年代,火笼给予我们的记忆何止是温暖啊!它见证了我们的贫寒以及在贫寒岁月里的乐观。而我们却在岁月之河中,看到了新桃换旧符的喜悦,看到了推陈出新的进步,也看到了不可阻挡的无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火笼当棉袄
打枣子
那个叫他老老的人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火笼当棉袄 2022-11-23 2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