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朝生
人世间有许多坏事,常常滋生于“没人知道”时。趁没人知道,有的人私设“小金库”巧取豪夺,大肆挥霍;趁没人知道,有的人营私舞弊,私款公报,行“偷梁换柱”之不轨;趁没人知道,有的人贪污受贿,干出见不得人的勾当。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在那些“没人知道”的事情上都能明白这只是自己“掩耳盗铃”的道理,认真解剖自己,慎言慎行,时刻警惕身后还有“监视”自己的眼睛,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会少了许多邪恶,多了很多善良。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一位叫杨震的官吏,生活简朴,廉洁奉公。一次,受他推荐当了县令的王密,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乘黑夜给他送了10斤黄金,并说夜深人静无人知晓。杨震怒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谓不知?”此言一出,王密惭愧退出。
“勇于解剖自己的人最高明。”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勇于解剖“没人知道”的行为,触及“心灵深处”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检讨以权谋私、弄虚作假时,对人人皆知的那些丑事,有些同志尚能“和盘托出”,但对那些“没人知道”的事又会带有侥幸的心理。
也许有人会想,独处时的所思所行,反正没人知道,何必认真。其实,“纸里包不住火”,不检点自己的“思”与“行”,只能瞒人一时,哪能瞒人一世?有句话说得好:“如果自己对这些没人知道的错误不足为怪,那么就犯了大错误。因为他使人的心灵染上了酿成苦酒的‘酵母’!”
不因“没人知道”而放松自己的改造,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境界。怎样达到这种境界?孔夫子主张立一个“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能做到的,就奉送一项“君子”的桂冠,而杨震依靠的是“四知”。
其实,做一名真正的纯粹的人,要自觉解剖自己“没人知道”的行为靠什么!靠对“天”对“神”的恐惧吗?不!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只能来自自己的洁身自好,己不重,人又何以重之。以为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干那龌龊的勾当无人知道,那是想得太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