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星
许多年前,我就听闻衡阳县库宗桥山奇水秀,民风朴实。心诚向往,可惜相约十年未能成行,总觉戚戚然。也曾有几次“李白乘舟将欲行”,而“忽闻岸上踏歌声”,临时取消行程。
壬寅仲夏,在好友L君和J君的力邀下,终于履约成行。
是日,我特地赶了个早。6时许,一轮朝阳喷薄而出,把东边的天际线烧成一片火红,满天的朝霞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重重叠叠,显得格外耀眼。天穹湛蓝湛蓝的,头顶的片片白云与东边的火烧鱼鳞云,交相辉映。此情此景,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突然想起某君“天呈祥瑞,必有贵人打马路过”的诗句来。真是选日子不如撞日子,撞日子不如今日此时。
汽车上高速,进省道,走县道,沿乡道,历时一个小时,看到马路旁有一块大石头,上刻“全国文明村镇库宗桥”几个大字。方知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稍作停留,L先生便领着我们登上了库宗桥海拔最高的金华山。
金华山古称“小云山”,清朝道光年间,始称“金华山”。据宋代史载:全国五千二百七十座名山,小云山排列三十六洞天之福地,乃衡邵名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
金华山向西绵延数十里,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晨曦展露,霞光万丈。站在福益亭观景台,向东远眺,碧空万里,广阔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朝阳,令人心旷神怡。周围田园阡陌纵横,青山绿水环抱乡野,好一个回归自然、回归仙境的心灵去处!
山上有一座距今1300多年历史的道观,金华观。道观建于公元749年,庵子落座于金华山巅。相传唐中宗神龙年间,河南洛阳人申泰芝,得到南岳衡山异人传授“金丹大成”道术,修道炼丹,传经说道,一时名闻遐迩,人称“申真人”。739年,他到达京师,皇帝称呼他为仙翁,赐号“大法国师”主领玄教。
唐玄宗李隆基笃信长生之法,寻求不死秘诀,749年,着申真人返湘,见金华山风景优雅,在山岱建茅庵,在此炼丹修道,悬壶济世。
《小云山记》:“道士申泰芝者,修其养生之术于大云 ,而以小云为别馆,故小之。”申真人仙逝后,唐玄宗封他为“元妙真人”,并塑其像,供后人敬奉,是为金华庵庇佑真神。
当年,茅庵迁至山顶后,大兴土木,拓建宝刹。前后两进,包括杂屋、走廊、厢房,共40余间。前面筑有牌楼雕龙塑凤,左右墙上书有“洞天、福地”字样。殿宇建筑面积宏大,殿中塑有大小菩萨数十尊,殿宇镶刻花卉神兽。山门高大宽阔,殿前左右各有钟鼓楼一座,悬挂着大铁钟和牛皮鼓。晨钟之声穿云破雾,暮鼓之音山谷回荡。
穿过庵堂,沿着山脊一路向上。小道旁的高大阔叶、针叶乔木,各自为了争取阳光,拼命拔节向上。只有低矮的灌木和藤蔓,在高大乔木的稀疏筛落阳光处,贪婪地承接每一丝阳光而错落生长。路边的小花,不知是出自人为撒的种子,还是自然生长的,也借着这夏日的山风,竞相开满了红的、黄的、紫的花朵,在小路旁形成了一条相对规范的花径,蜿蜒直达山顶。
花丛里,有蟋蟀和蛐蛐的奏乐,他们变换着节奏,时长时短。不知在哪棵树上的蝉儿,也不甘寂寞,嘹亮的蝉鸣破空而来,似乎想与蟋蟀和蛐蛐儿们一争高低。这时我突然感悟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来。
登上山顶,极目远眺,方知金华山之奇。四周群山环绕,山青如黛,山形如虺,远近高低各不同,层次分明。L君手指东南方:“秋高气爽之时,依稀可见衡阳的城郭天际,夜晚则可见城里霓虹灯光。”
山山相连,连绵起伏,如缕缕飘带缠绕在绿水青山之中,成为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幽深的峡谷之中,升腾着神鬼莫测的氤氲云气,有如一副神奇的轻纱帷幔,精致而婉约地飘荡成了一幅幅山水画卷;粗旷的山峦,如黛的山色,别样的情趣,万般风情,不知是人在景中走,还是景随人流动。山路蜿蜒,不宽的路径,两边青草,野花,树木,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目光从远处收回,围绕金华山一周,山下全是一片平地田畴,当地人称大町。顿觉“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世外桃源之境!
L先生指着眼前的一马平川介绍:“衡阳县是湖南的粮食主产区,尤其是‘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油菜种植历史悠久,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农作物,全县油菜常年种植面积逾65万亩,面积、总产值、单产均居湘南地区首位。春天是乡村里油菜花尽情开放的季节,成千上万亩连片的油菜地,春风拂过,一夜之间金黄便辍满了山坡、田野。那才叫壮观壮丽。”由于我们今天错过了季节,也只能从介绍中去感受每年一度的油菜花节和中国农民丰收节盛大的场景。
听完介绍,一行人激动地说:“明年春天,我们一定如约而至!”
站在山顶向东北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两泓湛蓝的湖水。随行者告诉我,右侧是小源水库,左侧远处是大源水库。但凡有高山的地方,必定有好水。
汽车沿着山间的小路,蜿蜒向大源水库深处走去,小路旁生长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颜六色,蜜蜂蝴蝶在花丛中翻飞,用优美的舞姿在迎接我们。不一会儿,在汽车的左前方出现了一个小湖。小湖的水是平静的,静得让你看不到一丝涟漪;小湖的水是清澈的,清得一尘不染,倒映的蓝天白云纤毫毕现;小湖的水是绿的,绿得仿佛镶嵌在山腰的一块无瑕的翡翠。秀丽的湖水与伟岸的大山相映成趣,堪称绝妙,仿佛人间仙境。
正当大家感到太阳直射,酷暑难耐时,天空一朵白云直向我们飘来,对面山上一片阴凉跨过水库飘来我们的头顶。我们顿觉一股凉意,心旷神怡。我指着L先生打趣道:“贵人还乡,天现瑞象!”
下得山来,汽车在一座学校似的建筑前坪停下。L先生说:“这不是学校,这是村里的‘枫树边’农户集中安置点。”闻知安置点,我目瞪口呆,惊愕不已。
这是一座 “匚”字型别致三层小院。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当阳面十分开阔。院内前坪水泥铺装,院内种植碗口粗的桂花树,临坡的一面石砌护坡,坡上全是精雕细琢花岗岩护栏,一对石雕大象安坐在前坪两侧,寓意“太平有象”。
这时支部书记过来介绍:“枫树边”集中居住点,由2个村民小组26户118人组成,建筑面积共2174㎡,有效盘活了原来的老宅基地土地资源,实现最大集约节约用地。“枫树边”集中居住点根据村民意愿设计,并将水、电、通讯安装到户,完善污水处理系统,修建健身休闲广场,路灯、护坡、池塘、公共厕所焕然一新,实现了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目标。
“两个村民小组,周吴两大姓氏共一个厅屋,一二三层房屋,居民自主选择,没有实行抓阄选房,并且没有任何意见和矛盾?”我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书记指着身边的一个笑眯眯的吴先生说:“他们这些在外面工作的同志,为家乡办了很多好事,在家乡有非常高的威望,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原来,吴先生在县里一个部门做领导,又是当地人。吴先生说:建房之初,我们定了个规矩,两大姓氏共一个堂屋,房屋选边,由小姓先选;房屋面积各人自报,具体选哪套房,由困难户先选,条件好的最后选。二十六套房一次确定,没有任何意见和矛盾。
听着介绍,读着堂屋一副对联,“枫树边周吴共堂兴千秋,大源冲日月合璧照万代”,我顿生许多感慨:一个地方山奇水秀风水再好,民风才是最好的风水;自然风光再奇异秀美,党员干部无私公正才是最好的风景;田园屋宇装修再富丽堂皇,开明乡绅乐于奉献,才是最好的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