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整理 魏姗 摄影 张文凯
前 言
10月30日上午,“智慧杂文”研讨会暨蒋勋功《花非花》首发式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智慧杂文”展开理论研讨。
“叙议结合、知感交融,生活俗语信手拈来,达到了自由自在、真实自我的写作境界”“行文自由活泼,不拘一格,平实语言中显现人文关怀,构成时代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凝聚着人文智慧、人生智慧、艺术智慧”“品读《花非花》收获智慧、收获哲理”……研讨会上,来自省内专家学者以及我市部分杂文作者,他们围绕“智慧杂文”的写作展开了热烈研讨。
让读者品读出人生故事
■蒋勋功(市老领导、市杂文学会负责人)
“只是当时已惘然,要守得云开见日出。”作为杂文写作者,必须懂得审时度势、因时而变,用创新和坚守走出杂文的一条新路。“无边落木萧萧下”。杂文创作要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不矫情、不回避、不跟风。要有方位感、分寸感、责任感,拥抱新时代,与时代共振。要明确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这样文章才能立起来。“无言独上高楼,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不违背内心,不与世俗为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勇气。杂文写作者要守护好自己的话语权,爱惜自己的羽毛,要有想写的冲动、敢写的勇气、能写的意气,立意上要有高度、表现形式上要有技巧,做到点到为止、看破不说破,适当留白、曲径通幽。“似曾相识燕归来”。要注重积累、灵感、风格,从讲好故事中折射道理,打造好意境和情景,让读者从文章中品读出自己的人生故事。
智慧杂文的未来令我们遐想
■林新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今天,因为智慧杂文、因为《花非花》,
我们相聚在这里。
在这里——
智慧杂文的未来令我们遐想,《花非花》的书香令我们陶醉。
智慧杂文,是任美衡教授在前些年提出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提出,源于一位德艺双馨的作家,是他带着大家作出的探索。
他就是《花非花》的作者蒋勋功先生。
近年来,他勤奋写作——
一周一篇优质杂文。
一年一部优秀杂文专著。
事非经过不知难。
作为杂文作者,我知道这种坚守有多难,有多不容易。
我们知道,坚守的力量,来自于理想的伟大。
作为他的粉丝,作为他忠实的读者,我从他的文字里,读出的是他以文化人的担当和情怀。
这是一份难能可贵、弥足珍贵的担当和情怀。
前几天,阅读韩少功先生新近出版的《人生忽然》,书中那篇《萤火虫的故事》,有一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深思——
昔日空荡荡的文坛早已变得拥挤不堪,但很多时尚文字无非是提供一些高配型的低龄游戏和文化玩具,以一种个人主义的写作策略,让受众在思想上无需长大,甚至永远拒绝长大,进入既幸福又无奈的自我催眠,远离那些“思想”和“价值观”的沉重字眼。
勋功先生为什么坚守?原来他的坚守,就是为了寻求那些“思想”和“价值观”,通过写作来以文化人,来启人心智,来实现一个杂文作家的责任和担当。
今天,《花非花》,会让我们读到“思想”,读到“价值观”,感受到智慧杂文特有的魅力。
今天,《花非花》首发、智慧杂文探讨,以及各位名家绽放的思想火花,必将赋予这个日子特殊的含义。
这一天,必将会载入衡阳杂文、湖南杂文的发展历程中。
做一根思考的苇草
■董正宇(怀化学院教授、博士)
帕斯卡尔把人的生命比喻为一根苇草,表明其脆弱,但又说人还可凭借思想来反弹,从而体现出人的高贵或尊严。人的可贵也就在于有思想,人是凭借思想而立足的。
衡阳杂文界历来在湖湘论坛声誉不菲。而蒋勋功先生“把写作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总是在努力,一直在路上”,自觉扛起衡阳杂文的光荣传统,“疗愈心灵,表达思想,成为自己”。他用厚厚的12册、400万言杂文书写建立了属于自己思想的“文学王国”,也开创了“智慧杂文”这一衡阳杂文新高峰。
蒋勋功的杂文中,有一个最为显著的语言特征,那就是大量鲜活的原汁原味的生活“熟语”。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以《衙斋卧听》为例,大量采撷、运用了生活“熟语”已成为其杂文特有的标题语言策略。画龙需点睛,一篇杂文的成功与否,无疑与标题语有极大的关联。蒋勋功也说,他的杂文写作中花费心思最多的就是寻找一个别具一格的文章题目。
再如《“到了庙里不说佛”》,论述说话的策略和技巧问题。文章对谚语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诠释。结尾写道:“到了庙里不说佛”,不是“人生两块皮,讲话无定钱”那样放肆,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样狡诈,不是“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那样虚伪,不是口蜜腹剑那样阴险,只是船遇到礁石那样一种自然地避让,蓝天白云那样一种悠然的点缀,功到自然成的一种自然流露。
地方“熟语”的娴熟运用,在提升杂文语言的鲜活度和丰富性的同时,也相应地提高了其的审美价值和哲理含量。
现实介入与精神向度
■晏杰雄(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读蒋勋功先生最新杂文集《花非花》,给我一个奇特的阅读感受,就是更接近传统现实主义的经典品质,以写实为主,语言平实又偶起峰峦,有面向基层的现实关怀,有一种沉郁的思想者气质。与此同时,拓展了杂文艺术的宽度,激发了杂文文体的活力,激发了杂文语言的美,彰显了杂文的思想力量。何为智慧散文?我觉得包含人文智慧、人生智慧、艺术智慧三方面。
作品对扶贫、疫情、下岗等大的时代事件,以及时代个体的日常生活经验、生命经验均有所涉及,构成这个时代生活的一部小百科全书。这些现实经验不是官方的、教科书式的,而是来自于作者对现实的直接体验和深度观察,具有原生态的质地与生活角角落落的细节。有乡村经验、职场经验,对小公务员的心理把握很逼真。
作者不是“高处不胜寒”,而是“冷暖自知”,关注民生,具有平民情怀、基层性。文章有对生命的关怀,也有对人生哲学的思考,有对存在意义的思考(人活着是为什么),有对超越性诗意的追求。
行文自由活泼,不拘一格,长题目、短段落、短句子,以点评句和短段为主,时有格言、警句、俗语闪现,体现出文笔的自由无拘,带有生命的温度。没有一点板正说理、政策式宣讲的痕迹,殊为难得。
看懂“智慧杂文”,读懂百味人生
■文玲(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
杂文在重大社会历史变革时期,曾以语言通俗易懂,形式短小精悍,充当了匕首、投枪的职能。充满战斗性和火药味的杂文通过针砭时弊,匡正社会风气,发挥了文学改良社会的重要功能。
在“文学丧失轰动效应”的口号下,杂文遭遇转型的抉择,“智慧杂文”正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寻求自身发展完成的形式革命。“智慧杂文”在立意、取材、布局、起承、转合、 描述和语言等方面,无一不体现出作者的智慧。这源于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从生活点滴、细枝末节中参悟哲理。常常是声东击西、言不及义,洒开了再说,但放纵是为了收拢,并不是一味天马行空,而是欲擒而先纵。好比渔翁撒网,罗网张开,口径甚大,一到水中,便收紧绳头,方可获鱼。
阅读蒋勋功先生的“智慧杂文”,犹如跟智者对话,是看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后的游刃有余;是看尽人世繁华、历经生活磨难后的豁达、洒脱;是体验了生活的苟且,仍然有诗和远方的超脱。看懂蒋先生的“智慧杂文”,便学会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最终成为一名智者。
一本职场智慧书
■马汉钦(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
蒋勋功先生的《花非花》堪称一本职场智慧书。何出此言?因为,据我看来,蒋勋功先生的《花非花》里面,讲的多半是职场智慧。具体来说,讲的是处理职场上各种关系的智慧。
首先是处理好跟上级关系的智慧。《犯忌》中讲的就是处理跟上级关系的智慧,文章写的是一个有能力的下属,他无论什么场合,总是冲在老板前面,还在同事的吹捧中忘乎所以,摆不清自己的位置,最后事业草草收场。文章启示我们,摆正自己的位置是重要的职场处事之道。
其次是处理好跟同级的关系的智慧。《捡漏》中讲的是跟同级相处不争的智慧,文中主人公万事不争,在推选干部过程中,其他两个人内斗,结果主人公得到重用。他的成功是因为他平时不站队,人缘好,大家才会在左右为难的时候想起他,最后不反对他的上位。这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不断追求向上的同时,不可内斗。
再就是处理好跟下级的关系的智慧。《你自己不潦草,别人就不会敷衍》中讲的是管理下属的大原则,文章说,戴局长严于律己,生活中很严谨,因而他的属下也不敢敷衍了事。这说的其实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管理智慧。
智慧杂文体现杂文之“道”
■任美衡(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
在秩序重整的时代,需要以高度的个体智慧来为建构秩序而努力,需要人文知识分子,尤其是有良智的作家的无畏介入,而不是以各种理由逃避。
智慧杂文的诞生是合乎时宜的。智慧是文学的内核,但以往杂文都是将智慧作为文体实践的客体部分或主体要素。智慧杂文将智慧作为本体或作为主体的关键部分。蒋勋功先生带领市杂文学会群体大胆地实践,率先在此领域突破,打破杂文的固有认知,形成对杂文的新观念以及社会价值取向。
智慧杂文不仅在形而下的层面体现智慧之“技”,还在形而上层面体现了杂文之“道”。在质询中开拓,是杂文实践在新形势下呈现出新的气象。智慧杂文以思维为原点写作杂文,杂糅多种文体优势,驾驭广阔的对象与题材,表达主体的批判与态度,呈现了选择的自由度,反馈主体对社会的适应度,进行个体化的创作,是传统杂文走出困境的一条解决方案。智慧杂文将智慧作为杂文之“魂魄”,体现于三个层面:一是自我为“智慧”的元素层面;二是“智慧”的本体层面;三是“智慧”在哲理层面的对象与写作。
蒋勋功先生智慧杂文的美学追求,是将民族文化与国家的宏大主题转向了存在的、现实的、世俗的“活着”主题,将杂文锋利的批刺指向转为坚定地说理与循循善诱,体现了其追求方法的灵活有效、成本最低化以及过程的艺术性。
既富有哲理又充满人间烟火
■王霞 (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生)
杂文在文学界的意义,在于批判和指导作用。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人性的丑恶;它就像一座灯塔,为处于思想困顿中的的年轻人指引方向。细品蒋先生的作品,发现其作品既富有哲理的高度也充满生活的烟火气息,读完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
蒋勋功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杂文创作,至今已经坚持写作30余载,《花非花》是其出版的第12本作品集。除此之外,蒋勋功先生还是一位爱心人士,他是衡阳慈善总会会长和衡阳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会长,通过组织社会力量给予弱势群体关怀和帮助。蒋勋功先生对文学创作的挚爱和他性格中的真善美,其实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体现。
观照蒋勋功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成就,不就正好应和了帕斯卡尔《思想录》中的名句“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吗?人如同大自然中的芦苇一般脆弱,但是,人因思想的深邃而强劲。吾辈定当以先生为典范,上下求索,辛勤耕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