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7月07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埠古渡

  ■陈雪梅

  蒸阳大地水域辽阔,溪涧纵横,阡陌交通,一条蒸水河蜿蜒穿城而过,居民多沿水而栖、依河而居,沿岸稻浪飘香,物阜丰美。因水就势而筑,故多古桥、古渡口,有“鱼米之乡”特有的安静详和,灵动婉约。

  台源镇最有名的有九里渡、紫霞渡,而我往来最多的是位于群英村与永宁村之间的永埠敞口。我初来衡阳县时不过才18岁,去往先生乡下位于台源镇永宁村的老家,需穿过群英村林荫大道一段幽静浓绿的长廊。路两旁的古樟枝繁叶茂、遮云蔽日,一如孟浩然笔下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般静美幽远、古韵悠长,让人很是惊艳。

  永埠古渡位于群英村道的尽头临河处,这里是蒸水河的上游,河面宽阔,碧波荡漾,简易的青石板码头顺坡而下,渡口常年停放着摆渡船,一枝长篙透过船头的圆洞插入水底,一条拉纤用的长缆索系于河道上方。坡下河堤回旋处有一汪泉眼,常年叮咚潺潺。冬时温热,夏时清凉,水质甘甜,渡口往来的乡民赶路渴了总要在这歇一歇,喝一口泉水,拉拉家常。那河的对面便是永宁村,先生老家的村庄便掩在河对岸的松林茂竹间。

  那个摆渡的老汉是对河王老屋人,他总一边悠闲地吸着旱烟,一边等着乘客上船。有时候往来人少,或吃饭时分有人需过渡口,如见老汉不在,便得提高了音量远远地吆喝:哎,哎,有人要过河呢……那声音趟过河面打着弯儿悠长而回荡。  

  记得我第一次跟先生回乡过渡口,那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坐渡船。凡事因了个第一,总印象深刻又新鲜好奇。迎面的河风清凉,两岸远山如黛,河堤灌木花草丛生,蓝天白云倒映水中,犹如水墨丹青般若隐若现。乘客安坐船舱,老汉撑篙,长长的竹竿撑入水中,击中底下的石头,声音欸欸空透,隔水去听,疏旷空灵。站在船头放眼望,两岸荷塘荷叶田田,莲荷亭亭净植,随风飘香揺曳……这让从小生长在永州丘陵地区,见多梯田丛山的我一下就喜欢上了这种田园风韵。

  读书时,特别喜欢杜牧的一句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被水环绕的山村多美啊,水自多情山自媚,山因水而灵动,于是,青山妩媚多姿;旷野因水而清秀,于是良田平旷丰美;村庄因水而温婉,于是村子宁静澹然;古渡,便也有了旷达之风味。

  渡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见证了数代人的成长和变迁。那曾坐在父辈们挑着的箩筐边的孩童,在渡口来来往往里成长为青年,又从青年成长为父亲或母亲。那曾涉渡而来远嫁的姑娘,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朝行摘芳露,带月荷锄归,送别了儿子远行,迎接了孙子归来。袅袅炊烟里,日渐老去的背影慢慢地与村庄重叠融合在一起。

  渡口,迎来送往见证了多少岁月沧桑和悲欢离合。有多少游子从渡口走出,送别的诗句里,有母亲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有背井离乡的人儿,思乡情切“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是吾乡”;有远离故乡的人,人在远方“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渡口,成了留守的人隔岸远眺的等待,成了远离故土的人魂牵梦萦的乡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经济的繁荣,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永埠渡口上架起了混凝土桥,名字叫做“永埠桥”。水路没落,永埠渡口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见往昔繁荣的景象。残旧的码头,常年溢淌着甘甜的泉井随着河水的上涨也不复存在。有时驱车回乡,经过永埠桥时总要稍作停留。我指着碧波荡漾的河水告诉我的孩子:这里曾经有一个古渡口,妈妈从远方而来,从这里坐渡船走向了你父亲。你父亲从这里出发,走向了外面更宽广的世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神游相市
海上飞歌天下扬
永埠古渡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永埠古渡 2021-07-07 2 2021年07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