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利华
紧张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对于广大考生家长而言,压在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一些考生家长觉得学生一考完,自己肩上的责任便轻了一半。于是,对考生由考前的关怀备至转变为疏于关注放任自流,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不少考生暗自感叹“考前是块宝,考后是根草”。
殊不知,家长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对考生是不利的。有研究表明,较之考前出于对考试的畏惧而产生的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考生在从高考结束到正式录取的“后高考期”,因突然间松懈所引发的后果以及考试失利、未能录取到心仪的学校而形成的情绪低落、焦虑自责、茫然无助、郁郁寡欢等畸形心态,其危害更为严重。这一阶段,如果对考生关心不够、引导不当,轻则损害考生身心健康引发狂躁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重则让考生无法承受生命之重。
在教育的问题上,“成人”远比“成才”重要,这是全社会的共识。但具体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身上,却有太多的人寄希望于孩子,期望孩子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因而,一旦孩子高考不尽人意,便觉自己颜面尽失,甚至摆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从这一点来看,根治“后高考期”考生的诸多生理问题、杜绝高考考生悲剧的发生,首责在家长。广大家长在摒弃“一考定终身”这一错误观念的同时,应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要多抽些时间陪同孩子,帮助孩子制订暑假生活计划,引导孩子正确面对高考结果,也可以与孩子探讨未来的人生规划。而一旦发现心理异常的苗头性问题,就应采取干预措施,必要时还得带上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作为肩负教育重任的学校,除了平常注重传授学生学科知识外,还应加强抗压抗挫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健康的身心之于人生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考生完成高考后,学校应及时根据考生考试时的发挥情况和个性特征,深入做好考生的思想工作,让考生放下思想包袱。对于全社会而言,更应理性看待高考和考生,不要将关注的目光高度聚焦“学霸考生”“高考升学率”,更不宜进行大肆炒作,以免造成对大多数考生的伤害。
总之,“后高考期”对考生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只有家长、学校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对考生的引导,帮助考生做好自我调整,才能减少“后高考期”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