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5月07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念母校

  ■方智远

  1956年秋,我从市五中初中毕业后考入市一中念高中。当时的一中坐落在湘江江心东洲岛,岛上四季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十分宁静、秀丽。一年多后迁到黄茶岭丁家牌楼由师生亲手参与建成的新校舍。在一中的三年,是我人生道路上重要转折关头,为我人生观的建立和知识积累奠定了重要基础。60多年前的难忘经历至今历历在目,常在脑海中浮现。

  市一中前身为船山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省重点中学,有一批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好领导好教师。校长谭月笙、副校长廖洁兵、教导主任刘采芹等都是尽职尽责的好领导。谭校长严谨治校,以身作则,穿着朴素,常常剃着光头,穿着草鞋,和师生打成一片。刘主任是一个民主党派人士,教学管理经验丰富,每年的教学计划、期末的复习计划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一中有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我所在的28班班主任姚贤域,胖胖的个子,和蔼可亲,他的宿舍兼办公室就在我们教室旁边,经常成为我们班委和团支部的活动场所。他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像对待自己儿女一样关心同学们的思想、学习生活。语文老师曾佩涵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不仅给我们讲授李白、杜甫等我国历代著名文学家名著的文学知识,还密切联系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数学老师罗晴珊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老师,他在代数教学中的启发推理性教学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生物老师罗润庠是我学习生物学的引路人,他在很长的时间代理我们的班主任,带领我们到农村插秧劳动,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讲授的生物课十分生动,引起我对生物学的兴趣,成为我高考时把生物学当做第一志愿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教化学的欧阳老师,教历史的邹文老师,快毕业时新来的班主任辛孟龄老师的谆谆教导一直记在我们心中。

  我所在的28班40多位同学大都来自湘南各县市农村,个个朴实勤奋。大家朝夕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李吉、滕文生、邓益元、刘祯求、贺长源、张传丙等都是当时很要好的同学,常常两两结对开展竞赛,共同提高,结成深厚的友谊。后来,我们之中有好几位在北京工作,每当聚会时,常常回忆在一中的美好时光。三年中,我得到同学们很多关心和帮助,一开始,我的数学成绩上不去,邓益元、张传丙等同学经常陪我练习题、解难题,毕业考试时数学成绩达到优秀。我的体育成绩一直不好,易善堃、宋藩等带着我练长跑、跳高等项目,使我最终达到劳卫制一级标准。三年中,我一直担任班委工作,有两年担任班长。但由于没有经验,工作缩手缩脚,符鳌、李吉、刘万诚等学生会、团支部领导经常鼓励支持我大胆工作,经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28班成为一个优秀班级。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劳动实践,安排学生到农村、工厂、兵营,向工农兵学习,在劳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学校内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养过蚕,种过菜,酿过酒,甚至在大跃进形势影响下,试验性建造过小型土高炉浇水泥、炼钢铁。特别是1958年3—4月份期间,参加了有历史意义的兴建一中新校舍劳动。开工那天,全体同学背着行李渡过湘江,浩浩荡荡奔向工地。大家冒着寒风细雨,光着脚在荒坡上开工方、挑红砖,在湘江边挖沙、运沙,肩肿了,脚瘸了也不休息。在全校师生和建筑工人的共同努力下,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一片荒坡上建成一栋栋新校舍。4月28日那天,大家依依不舍离开美丽的东洲岛搬到新校舍,当快到新校舍时,看到一排排崭新的洋房在阳光照耀下泛着红光,感到十分的骄傲。为了支持农业生产,多次到市郊插秧、修水库。我们支援了农业生产,也在劳动中得到锻炼。

  学校按照新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作为目标。校领导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设了政治课,安治华老师给同学们系统地讲授政治理论常识,介绍吴运铎等英雄模范事迹,加强了团的组织生活。团总支部书记唐丞文、李树云利用团课,为我们介绍毛主席的多位亲属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牺牲精神。利用青年团改名为共青团的机会,号召我们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人生观。引导我们看《上甘岭》《在战斗中成长》《真正的人》等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唱《我们是民主青年》等革命歌曲。这些生动的政治思想教育,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对专业课的学习也抓得很紧,要求我们要全面掌握各专业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十多种专业课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各位任课老师尽职尽责,晚上经常进入教室宿舍精心辅导。同学们认真对待每门课程,大家互相竞赛,开展一对一互相帮助,常常晚上12点也不睡觉。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毕业考试和高考获得优良成绩,59级200多位同学高考录取率达到95%以上,这也可以算得上一中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当年,有不少同学考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工业学院等重点大学。那年被武汉大学录取的有我和李吉、王慧、颜家骥四人。后来,在党和国家培养下,很多校友成为国家各级部门的领导干部、科学技术专家教授、企业工程管理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现在虽然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仍始终没有忘记母校当年对自己的教导。

  1957年2月18日,在一中念高一尚未成年的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写日记,曾在日记本的第一页录上两段名人名言作为座右铭,一段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另一段是马克思的话: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那些在攀登上不畏劳苦、不畏险阻的人才有希望登到顶点。回首60多年来,这些名言经常激励着我,为了祖国和人民要不畏劳苦,不要虚度年华。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怀念母校
回母校
最美的四月天
题雪帅玉麟画梅联
人生的限高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怀念母校 2021-05-07 2 2021年05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