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21日,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与会人士认为,此次年会恰逢其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面向未来,中国将同各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包括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以及规则标准“软联通”,畅通贸易和投资合作渠道;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加强合作;同愿意参与的各相关方共同努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等。
“硬联通”“软联通”两手都要抓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从最开始的写意画到如今的工笔画,下一步就是更为详细的施工图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院长李稻葵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如是形容。
商务部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稳步增长,累计投资规模超过9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约67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约4200亿美元。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项目落地生根,提升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互利共赢。
面向未来,与会人士认为,建设更紧密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是继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头戏之一,首要就是加强基础设施的“硬联通”。
“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好,这方面的投资是长期性的,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会与相关地区政府进行中长期融资合作。”李稻葵称。
在能源、交通等传统基建推进的同时,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倡议,就是打造“数字丝绸之路”。
“我们能够通过这样的做法有效克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在巴基斯坦从事通讯技术的DWP Group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法鲁克·纳西姆强调,“现在我们更加关注未来项目的数字化,同时也更多探讨怎样善用现有基建,把数字变革带入生产生活中。”他希望能从这些合作中汲取中国的经验,加速本国的发展。
规则标准“软联通”也至关重要。李稻葵判断,预计未来五年国家相关部门会联合一些大企业将“一带一路”运输、储能、发电、碳排放等多领域标准进行梳理,就相关一揽子计划与相关国家进行协商。同时,建议统一规划、总体协调,来积极发展“丝路电商”,帮助相关国家的老百姓享受便利,这个潜力是很大的,也特别值得期待。
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底色
业内人士表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加强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包括很多绿色基础设施”,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在可持续融资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圆桌会上表示,商务部鼓励企业高标准开展境外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推进绿色施工,注重采用环境友好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妥善处理好项目与当地居民、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
在“一带一路”项目融资的过程中,在资产类别、金融产品、项目实施、参与机构管理等各环节中嵌入可持续发展原则,对项目开发商、赞助人、投资者以及当地社区都至关重要。
“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正是“一带一路”多边合作平台之一。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马骏表示,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有39家大型金融机构签署了该原则。“这些签署方加总起来管理着48万亿美元的资产,他们共同承诺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绿色低碳投资。”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出席金融支持碳中和圆桌会时也表示,未来人民银行将继续落实绿色投资原则,鼓励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融资中深化落实,特别是要评估环境和气候风险,加强信息披露。
马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绿色金融领域是后来者,但是最近几年发展非常快,已经做到绿色信贷市场全球第一、绿色债券市场全球第二。“我们在过去几年中也接触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专门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能力建设服务。蒙古在我们团队的帮助下制订并发布了其国内第一套绿色金融标准,我们也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制订了其机构内部的绿色金融标准。”
要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
世界银行有关报告认为,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业内人士也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成果要更好惠及全体人民,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
蒙古国外交部副部长巴茨姆伯·蒙赫金在“逆势上扬的‘一带一路’合作”分论坛上表示,下一个十年,亚洲会贡献世界40%以上的消费,以及50%以上的GDP,“一带一路”倡议在其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带一路’从根本上讲是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为全世界谋福利、作贡献的重要举措。”李稻葵称。
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些做法和经验,也可大量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在“面向2030年的减贫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表示,中国减贫经验是全世界尤其是非洲的活样板。中国的成功表明,在消除贫困上,需要大量投入,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医疗卫生、农业发展等,正是这种长期的计划和投资,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在该论坛上介绍,海南省在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分享减贫经验的同时,还实施了一些直接帮助当地扶贫的项目,比如在缅甸、老挝、柬埔寨实施的东亚减贫合作项目等。
RCEP将为亚洲及世界经济复苏贡献力量
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多部门人士围绕世界关注的RCEP、“一带一路”倡议等热点话题深入讨论,“合作”成为此次年会的高频词。对于未来区域经济合作与全球化发展,与会人士提出了哪些精彩观点与期待?
对于RCEP的签署,博鳌亚洲论坛前秘书长、中国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认为,不管从发生的时机、地点,还是分量来看,RCEP的签署对亚洲和全球经济都有很大意义。
去年逆全球化潮流冲击整个全球体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加之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极大冲击和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龙永图认为,在这样一个困难时期,亚洲太平洋地区15个国家签署RCEP,这无疑给整个亚洲和世界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全球化还是有希望的,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认为,RCEP诞生是世界经济中心转向亚太地区的自然结果,是亚洲地区经贸制度化的第一步。
众所周知,RCEP的成员国在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非常大,这对RCEP未来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在中国财政部关税司司长蔡强看来,RCEP的多元化是一种优势。他认为,RCEP可以解决从融资到原材料,到加工生产到销售的问题。这有利于将来RCEP区域产业升级与优化,不仅对RCEP地区,对整个世界经济都是非常有利的。
RCEP什么时候会生效?蔡强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透露,中国已为RCEP正式生效做好准备,RCEP“就中国来说,可以说已是万事俱备,只等签署生效”。
“一带一路”促进全球贸易稳定发展
除了推动RCEP尽早生效实施之外,“一带一路”合作的深化也是与会人士十分关心的话题。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不少国家的经济发展遭遇了困难,迫切需要增长动力。而在巴基斯坦前总理肖卡特·阿齐兹看来,“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经济发展引擎。据统计,去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是1.35万亿美元,与2019年相比上升了0.7%,并且,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达到了178亿美元,同比上升了18%。疫情之下,“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认为,受疫情的影响,全球跨境投资都有一些下降,但是“一带一路”投资合作稳中有进,弥足珍贵。
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欧亚大陆腹地逐渐走向经济开放的台前。疫情期间,中欧班列货运量逆势上涨,成为稳定全球供应的“钢铁驼队”。马士基(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欧盟商会副会长彦辞表示:“在疫情期间,有一些贸易种类的货运量下降,但一些种类的货运量反而上升,特别是卫生防疫用品、个人防护、口罩等用品。总体来看,中欧班列对抗击疫情不可或缺。”
对于未来“一带一路”如何促进中欧之间的贸易流通,彦辞表示,中国在国内建造了非常好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把物流费用和成本降了下来,中国在这些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能够和欧洲国家分享。“原则上来说我们应该能够有进一步发展,当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坚持多边主义,营造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
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暴发,使得疫情前已存在的大国竞争加剧、全球合作屡遇难题、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随着疫情发展变得更加显著,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困难时期,经济全球化依然展现出新的韧性。
“RCEP是共识之上的多边主义,这是共识的结果,而不是哪个国家强加的,是新类型的多边主义。”郑永年认为,应当多做一点世界和平共处这样的多边主义,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世界银行有关报告认为,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是中国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的积极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开放融通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深化开放,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说,开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原材料等资源,更好地运用国际市场来消化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有利于畅通经济运行的血脉和经络,开创发展繁荣的未来。
一直以来,中国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积极推动地区合作,与亚洲同进步,与世界共发展。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
综合新华社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