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雅
永辉超市最近因产品被检不合格、董秘“加戏”频频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根据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永辉超市在福州、莆田、龙岩等多地多家门店共有1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更让人失望的是,永辉超市董秘张某的一番辩解:“永辉超市每天自测量达3000多批次,一个季度90天、基本上近30万次的检测中,出现15批次的不合格,你说多不多?”
当然多了!对于企业来说,不合格率也许是个概率问题,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1批次和15批次不合格没有区别,一旦中招,伤害就是100%。
刻意避开消费者真正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不谈,有意模糊概念,用一堆数字来回应关切,用轻飘飘的态度对待食品安全这样的大事,永辉超市如此敷衍、辩解让人不满,也令人心惊。没抽检的产品还有多少是不合格的?还能不能让人放心买买买了?
事实上,这并非永辉超市首次因食品安全问题“翻车”。自2018年以来,永辉超市多次被检出问题食品,遭到多地市场监管局通报。这样的记录,再加上对待问题敷衍的态度,难免让人对超市的管理和产品质量打上一个问号。
“永辉”二字,想必寄托了企业创始人对这份事业永远辉煌的期待。而永辉超市想要“永辉”,请首先保护好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面对不合格的产品,不论比例有多少,都要自检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