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李 彦
一直以来,老人和父母的育儿理念存在着差异。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三观,相对于老人的溺爱,父母可能都会严格一些,可是当父母立规矩的时候,老人总是会来“拆台”,该怎么办好呢?
“拆台式”护孙在现实中频频上演
场景一
五岁的涵涵主动要帮我做家务,于是我和他分工合作,洗抹布擦桌子,涵涵干得很认真,对自己打扫干净的房间,他特有成就感。正当我们娘俩享受着劳动的快乐,涵涵奶奶买菜回来了,一进门看见她的宝贝孙子在做家务,不得了了:“我的涵涵呀,你怎么拿着抹布呢,赶紧去洗手,你看你手都弄脏了。”奶奶一把抢下涵涵手里的抹布:“来,奶奶带你去看动画片,以后不要做这些事情了,这个是妈妈和奶奶干的,你一个男孩子干家务没出息。”我还来不及阻挡,奶奶已经把涵涵拉去看电视了。当我收拾完房间,回头看涵涵的时候,他正躺在沙发上一集接一集看动画片…… 这样的桥段经常在我家发生,每次让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会被奶奶阻挡,溺爱孙子可以理解,但是这种“拆台”我觉得对孩子影响非常不好。——涵涵妈妈的陈述
场景二
四岁的多多耍性子不想练架子鼓,我做了半天思想工作,鼓励他学什么都不容易,贵在坚持,他终于答应我去练半个小时。我认为年龄小点的孩子学特长,家长的态度很重要,要求孩子坚持下去才会取得好的成就。我放好音乐,多多开始随着伴奏乐敲起鼓来,打了几首曲子,多多慢慢进入了状态。正当他激情昂扬地敲着鼓,多多姥姥从卧室出来了:“练这个玩意有什么用,又不能考大学,多多敲累了就让他休息吧。”我一看时间,规定的半个小时练鼓时间还没到呢。不要看四五岁的孩子,他很会察言观色的,听奶奶这么一说,态度一下就变了:“妈妈,我胳膊酸,练不动了!”多多扔下鼓棒跑客厅看电视去了。我再怎么说他还是无动于衷,姥姥在家的时候他知道有保护伞不会怕我的,每次对于涵涵姥姥这种“拆台式”护孙我都感到很无奈。——多多妈妈的陈述
场景三
周末,我在装窗帘的扣眼,思思看着好玩也要帮忙,然后我教了她方法,她试了几个可以自己扣起来,觉得特别开心。其实,做这个可以很好地锻炼她的动手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和思思进行比赛,一人一个窗帘看谁先装好。正当我们俩一鼓作气奋力比赛的时候,思思奶奶买菜回来了:“我的宝贝思思呀,这个是大人做的事情,你一个小孩子玩好吃好就行啦,赶紧起来和奶奶去卧室里玩平板去。”思思不由分说被奶奶拉回了房间。思思奶奶不知道怎么想的,总舍不得让思思动手做家务,惯着孩子,还总是来拆妈妈的台。
——思思妈妈的陈述
聊家常时,小区里的宝妈纷纷讲出家里难念的育儿经。也许这样的桥段在很多三代同堂的家庭里都会不时地上演着。
许多网友也对“拆台式”护孙大发感慨:
@夏天的颜色:我家孩子就喜欢他奶奶,因为奶奶不会骂他,还会经常给他买爱喝的饮料。我和他爸爸是坚决不给孩子喝饮料的,可是孩子奶奶完全不管这些,只要孙子开心就行。所以在孩子的眼里我就是个坏妈妈,“好东西”都不给他吃。
@毛豆豆:说实话没有哪个妈妈是不爱孩子的,可是在爷爷奶奶的面前,妈妈就好像后妈一样。如果不是要上班,我真希望可以自己一个人带孩子,这样最起码可以让孩子形成好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断线的风筝:对于隔代教育来说,溺爱孩子是每个老人都有的缺点。怕孩子吃不好,老大了还喂饭;怕孩子摔着,学走路不放手;怕孩子被人欺负,老是“护犊子”,这样的孩子容易性格懦弱。
其实小孩子很聪明的。如果他知道父母立场和观点不同,就会钻空子,孩子也是很会察言观色,他们懂得辨别父母双方的说法和立场,哪一边对自己有利,就会倾向哪一边。记得小时候,每次弟弟做错事,妈妈要教训他,奶奶就护着他:“不要打我孙子,要打就打我……”记忆中因为奶奶的护孙,妈妈每次只好作罢。弟弟也知道家里有奶奶护着,可以为所欲为。老一辈重男轻女,对孙子特别溺爱,造成了弟弟“窝里横”的性格。如今弟弟长大了,奶奶去世了,当初教育的后遗症如今只有爸爸妈妈和他自己承担了。
家庭教育最忌讳的是多重标准、多种声音,特别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会让孩子无所适从,难以确立客观的判断标准,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孩子凡事都以自己舒服、对自己有利为标准,这样对他们成长很不利。
别让“拆台式”护孙“损”了下一代
记得网上有一个段子,生动地讲述了老年人对孩子溺爱不自知的常用话语:
1.你妈马上回来了,你赶紧做作业,不然要挨打(妈妈就是个打手);
2.你妈到楼下了(通风报信第一名);
3.这个零食别再吃了,你妈回来发现了不得了(有多不得了呢);
4.这个什么你赶紧别弄,你不听我的话我告诉你妈妈(哪里错了不能直说吗);
5.你妈回来了,快把电视机关了,我不告诉你妈妈(或者你再这样我下次就告诉你妈妈);
6.东西砸坏了吧,我不会告诉你妈的,别害怕(隐瞒第一名);
7.这个菜特地弄给你吃的,我们不吃,这些都是你的(溺爱孩子);
8.还是奶奶好吧,不像你妈妈那么凶(拉踩可真行);
9.要教育你们回家去教育,别在我家说孩子……
这么多句,应该总有两三句都是日常会听到的话语,他们总是能用自己全部的精力把爱给到孙儿辈。
当然,对于长辈帮年轻父母带孩子,年轻父母始终心怀感恩。正是他们不计回报的无私付出,正是这种基于血脉延续的深沉的爱,给孩子们的童年提供了周全的照顾,增添了温暖的亲情底色,也免除了年轻父母打拼事业的后顾之忧。
然而,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和谐,隔代教育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又是我们不得不正视和努力去解决的。也许很多家庭觉得妈妈和奶奶意见不合,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可别小看老人“拆台式”护孙这件事,它不仅影响家庭成员关系,更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成长。不能让“拆台式”护孙“损”了下一代。
年轻父母和老人的教育理念不同,如果老人总是包庇孩子,除了公开反对父母的教育方式,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不能保持一致,就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一些坏习惯。在孩子的思想意识里,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就是他的庇护所,那些父母不允许做的事情,老人家会帮助他完成的。
当然,不能说隔代教育完全没有优点,那要家庭成员共同作出努力,父辈和祖辈两代人统一认识多沟通,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在教育问题上达到共识。祖辈们要转变观念,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在发挥其优势的情况下,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现有普遍存在的隔代家庭教育状况得到更好的发挥。
每一个家庭都能正视隔代教育的问题,多沟通、多理解,一切都要向着“为孩子好”的方向出发,共同构筑孩子美好的未来。
延伸阅读
不同年龄家务清单
3—4岁(幼儿园之前)
幼儿园之前是家长引入负责概念的好时机。爸爸妈妈可以像做游戏般引导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并且在这期间多鼓励、多赞美孩子。
孩子需要做的:丢垃圾;收拾玩具;独立刷牙;叠衣铺床;摆桌子;擦灰;对自己所穿的衣服有选择性。
4—6岁(幼儿园期间)
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可以做更多具体的家务了。爸爸妈妈做家务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孩子一同加入,这也是培养亲子关系的最好时机。
孩子需要做的:准备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饭前摆好碗筷;饭后收拾餐桌;按照颜色把要洗的衣服分类;自己穿衣服;在帮助下洗小手帕、小内裤等;收拾小书包。
6—7岁(一年级)
当孩子开始上一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应当适当地放手,让孩子独立地去做更多事情了。
孩子需要做的:把要洗的衣服和要穿的衣服整理好;整理书包;自己整理穿戴;独自准备好上学;丢垃圾的时候能够将垃圾分类摆放;每周打扫一次房间;饭后收拾碗筷并且放进水槽;在指导下把自己的衣服放在衣柜里,并且整理有序。
7—9岁(二年级)
孩子二年级时,就可以在之前的家务基础上教孩子用一些电器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提醒孩子安全使用。
孩子需要做的:上学前整理好书包和穿戴;学习使用电饭煲煮饭;学习洗碗;学会使用吸尘器;会使用微波炉加热东西;在帮助下学会做简单的早饭。
8—10岁(三年级)
到孩子三年级时,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多参与到家庭计划的制定中,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
孩子需要做的:准备菜单;写采购清单;和爸妈一起制定出行计划;会煮饭和做简单的菜;把衣服分类放在洗衣机中清洗;叠整齐的衣服;保持自己的卧室整洁;帮助爸妈进行家里的大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