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铠生
祁阳,因地处祁山之南而得名,原属衡阳市管辖,1983年划归永州市管辖。2021年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祁阳县设祁阳市。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祁阳形成了独特的餐饮文化,透过祁阳人生日喜庆等请客吃饭的过程,可以看出祁阳人的智慧。
祁阳稍讲究一点的酒席,都是“十个碗,甲甲出”。昨天,我通过微信,从现如今还生活在祁阳农村的二哥那儿要来了最新版的“十个碗”上菜顺序。依次为:猪脚、鸡、墨鱼、羊肉、扣肉(东坡肉)、杂烩、肉丸子、猪肚(牛肉)、鱼、青菜。
请客最集中的时间是什么时候,那肯定是在冬季,这有很多原因。冬季是不要多说的农闲时节,冬季,鸡鸭鱼猪都长肥了,最好吃了,所以,做酒大多选择在冬季。不是冬季做的酒,也可以调整到冬季做(当然,丧酒除外)。冬季怎样保证上到酒桌上的菜都是热菜,那就只能一个一个上。这样客人吃到的菜也都是热的。这菜一个一个上,还减少了厨房菜碗周转的压力,我估计一桌酒席,有三个上菜碗基本上就够了。对于当时的大型酒席,动辄三四十桌的酒席,可减少了不少上菜碗的用量。
分菜制则最大限度减少了浪费。你到祁阳喝酒,就会发现一个现象,祁阳人吃酒席时“夹菜”(用现在讲究一点的话说,就是分餐制)。我的一些朋友对此感到很不理解,甚至面对那场面时感觉有点难堪。那“夹菜”由谁夹呢?祁阳习俗,喜酒,客人只坐七人,有一人是主家安排陪客的,他就负责斟酒和夹菜。丧酒也只坐七人,有一人是帮忙的(如抬灵柩,俗称举重)“管桌”,他就负责这一桌的碗筷和斟酒、夹菜。
过去是发荷叶,后发薄膜袋,现有发打包盒的。菜也有改良的,如猪肉、鸡鸭、鱼切成见方,只做成三分熟,方便客人携带,客人打包回去,反正要二次加工的。
祁阳“夹菜”的习俗起源于什么时候,我不知道,我分析其中有个羞于说出的缘由:祁阳过去太穷了,你作为代表去喝酒,吃点汤汤水水就行了,菜肴打包回来,全家再一起吃。不信,祁阳“夹菜”的习俗在慢慢消失。现在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生活改善了,很多应该“夹菜”的酒席,如婚酒、寿酒、起屋圆垛等,主家不安排夹菜,但会安排返回现金红包,巧妙化解了“夹菜”的尴尬。“夹菜”现象在萎缩,很多酒席已经看不到“夹菜”了。社会在向前发展,“夹菜”也在慢慢消失。实际上,“夹菜”契合了今天倡导的“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将光盘行动进行到”,从这个层面上看,还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