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 岸
这几年在商务部门工作经常出差,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城市都有以我的家乡衡阳命名的道路,大到直辖市天津,省会城市南京、南宁、石家庄,计划单列市青岛;中到地级市吉林、遵义、日照、烟台;小到县一级的金湖、广汉;甚至远在海峡对岸的台北,都有衡阳路。
细细考证,至少有三个原因导致很多城市都有衡阳路。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衡阳”已演变为一个文学意象。“衡阳”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一个高频词,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中经常出现“衡阳”这个词,如同“长安”“大漠”“阳关”等,已成为一个固化的文学意象,象征着遥远、苍凉、思念、故乡等。最有名的作品如: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唐代陆龟蒙的《雁》“南北路何长,中间万弋张。不知烟雾里,几只到衡阳”;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第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等。由于“衡阳”作为一个文学意象的存在而声名远播,故而很多城市选用其名作为路名以增其厚重。可见,一个城市的文名、文气和文脉的极端重要性。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衡阳是中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二战中的东方主战场,衡阳保卫战是所有的城市保卫战中打得最好的一战。这场发生在1944年夏天历时47天的抗日作战,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和志气,成功地实现了迟滞日军南下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略目的。因其是中国军队正面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毛泽东在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报》上发表社论称:“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国民政府也因此授予古城衡阳“抗战纪念城”称号并建塔纪念。正因为这场震惊中外的城市保卫战,让衡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战时迅速提升。抗战胜利后,一些城市将新建的道路命名为“衡阳路”以表敬仰之情。
最后一个因素,衡阳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衡阳的区位极为优越,是中国南方的几何中心,其独具的扼两广、锁荆吴的天然优势,导致其水陆空交通极为便利,自古以来就是中南重镇、商贸名城。历史上从中原王朝往岭南行省的驿道必经衡阳。因为这个原因,一些在区位交通上与衡阳关系紧密的城市,自然而然与衡阳在经济人文方面的联系也很紧密。因此,一些城市就直接以“衡阳”命名他们的城市道路,体现了对衡阳这座交通枢纽城市的认可和依托,也反映了城市之间奇妙的共生共存关系。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综合了这三种因素。
每每行走在他乡的衡阳路上,总是感到满满的正能量,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更多的则是一种自豪和自信。我相信,随着衡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步伐加速迈进,将会有更多的“衡阳路”在他乡的城市里出现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