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奉云
俗话说:“大人盼插田,细伢子盼过年”。说的就是很久以前人们还没有解决温饱,小孩子盼过年。盼的就是有好吃的、穿上新衣服,还可以放鞭炮、观花灯、领到压岁钱,能尽情地玩、开心地乐……
儿时的我曾沉醉于这浓郁的年味中。大概从上个世纪90年代,过年的方式逐渐有了些变化,年味自然也有些淡了。大年三十晚看“春节联欢晚会”便代替了昔日围绕在“蔸荖火”旁的守岁。凌晨的钟声一响,花炮倒是把夜空炸得五颜六色,但许多的人只不过是隔着窗户打量打量,有的甚至连坐姿都未改变,还一个劲地盯着荧屏……
许多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批农村劳力外出,传统的过年体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慢慢地,正月初一整个屋场一起团拜取消了,左邻右舍串门拜年也没了,变淡的不只是年味,还有世谊亲情。
为了活跃春节的气氛、重拾亲情,也为了让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享享清福,我们兄弟在全都成家之后,便作了一个决定:每逢春节,兄弟四人必须携家人回老家陪老人过年,且轮流作东。姐妹们则来拜年,除孝敬父母外,取消一切礼尚往来。同时还规定:初一团拜、祭祖,初二照全家福、召开家庭大会,初三之后才能去走走各自的亲戚。
我们家兄弟姐妹多,是个50余人的大家庭。虽然说是轮流作东,但做家务是大家一起上,做饭的做饭,搬桌的搬桌,搞卫生的搞卫生,大家快乐地忙碌着。特别是家庭成员大会,开得别具风味:老大主持会议,我作中心发言,接着每户派代表互致祝福;会议对整个家庭过去一年进行全面总结并期许新年,还特别设立奖学金,凡获评三好学生、高考一本及其他学历以上者均可获奖。记得早两年,我的小孙子在看到他哥哥因评三好学生得了奖、领了红包,便憋着小嘴一脸脾气,后经奶奶反复劝说,才破涕而笑,并说:“等我上学了,要得更多更多的奖”。颁奖仪式之后,则按年龄、男女分成若干小组,男人们交流工作与致富的经验,女人们唠扯勤俭持家的秘诀,后生们分享外面世界的精彩,学童们则谈谈学校生活的体会……同时还开展了猜灯谜、脑筋急转弯、踩气球、广场舞、卡拉OK、篮球、乒乓球赛等文体活动。一时间,整个屋场成了欢乐的世界、开心的乐园。前坪广场的歌舞声、球场竞技的呐喊声、小孩追逐嬉戏的尖叫声、山谷农舍的鞭炮声汇聚成一部美丽的乡村交响乐。一场早春的大合唱很是喜庆,非常惬意,并不时引来乡邻或驻足观看、或呐喊助威、或参与其中……
这样的年味在我们家大概经历了15个年头。2019年的最后一天,92岁的母亲随父亲去了另一个世界,接着又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为了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最近两个春节我们严格控制了家庭聚会规模和时间,在外工作的家人一律留在当地过年。虽然没有像往年一样全聚在一起,也少了一些丰富多彩的节目,但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体,开展视频互动、直播,互致祝福,仿佛亲人就在跟前,也能感受对方过年的情景和气氛,年味不减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