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邹雨薇
春日来临,百花齐放。双休日朋友们微信频频,都吆喝去赏花。长沙可赏花之地甚多,小女子平时喜欢清净,所以,即便去公园赏花,也是与闺蜜两三人而已。
省植物园是花卉集大成者,几乎每年都搞花展,什么樱花展、郁金香展、杜鹃花展、牡丹花展、玉兰花展、海棠花展之类,等等,展览名目众多,花卉品种也多,让人见了喜欢得不忍离开。
也不是平生第一次见到牡丹,说不出原因,这次一到那里,我就被牡丹所震撼。虽然只是园区的一部分,但花开似海,交相辉映,因而导致摩肩接踵,游人如织。走近细看,但见牡丹种类繁多,就花瓣而言有单瓣的、重瓣的,也有千瓣的;以花朵形态论,有葵花型、荷花型、玫瑰型、皇冠型、绣球型、平头型;以花色来看,有红、黄、白、蓝、黑、绿粉、姚黄、魏紫……
俗话说:女子爱花,女子如花。看见这些牡丹,我想起平时养花的嗜好。应该说,我是略为偏爱莲花的。在居住房子里,我养了两盆莲花,一盆是花期只有七天的睡火莲,一盆是通体碧绿、宛如一块晶莹宝石的石莲花。更关键的是,小区的几个池子里都有莲花,带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
忽然间就拿牡丹跟莲花相比,并想起了两个古人,两个同一时代的大文豪。
一个是号称北宋文学泰斗、“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曾到过我的家乡零陵,留下了“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的诗句。他还曾于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 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洛阳牡丹记》,全文分《花品序第一》《花释名第二》《风俗记第三》三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牡丹的专著。他说“天下真花独牡丹”,他在文章中所彰显出的对牡丹的了解和赞誉,足令其他写牡丹的文章黯然失色。
一个是比欧阳修小十岁、号称“孔孟之后第一圣人”的周敦颐,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他是我的永州老乡,跟衡阳有很大渊源。这位乡贤流传于世的文字很少,但有一篇仅119字的《爱莲说》为世人所熟知。他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在他看来,大众是最喜爱牡丹的,而他所爱的莲花是相对孤独的。
历代以来,喜爱莲花的人也不少,唐宋时期除了周敦颐,王昌龄、白居易、温庭钧、杨万里等人也有诗词吟咏。“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之类的句子,读起来就令人心旌荡漾。
《本草纲目》载:“释氏用为引譬,妙理俱存”。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或“莲台”,佛寺称“莲宇”,僧舍称“莲房”,袈裟称“莲衣”等。由此可见,莲花也代表一种智慧的境界,即所谓“开悟”。
其实,牡丹与莲花,各有所长,各有人爱。以小女子而言,是兼爱牡丹与莲花的。
牡丹花姿优美,颜色艳丽,给人一种花开富贵的感觉。我们品赏牡丹,自然而然就爱上它那高贵而典雅的品质,赞美它永远遵循花期规律,不苟且、不媚俗、不妥协的精神。莲花代表圣洁、美好,它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沁人肺腑,且色彩灿烂、婀娜多姿,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吉祥丰兴的预兆。在小女子看来,做人若能同时具有莲花清廉的品质和牡丹高贵的精神,即便在物质生活上有所欠缺,也心满意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