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 荣
日前,几位青年作家尝鲜推出了“上海作协口袋书”丛书,一经面世就引起关注。而记者走访发现,近期图书市场上活跃的“口袋书”不少,颇有“重出江湖”的势头。
所谓“口袋书”,一般指小开本的简装书。别看规格袖珍,但“口袋书”曾经产生一批题材丰富、价格亲民、“营养价值”颇高的经典。
然而,近些年来“口袋书”一度淡出公众视野,硕果仅存的几乎都是工具书。与之相应,“大部头”越来越多。书的页码多了、装帧精美了、价格上去了,含金量却未明显提高甚至还在降低,这让不少爱书人倍感郁闷。
令人欣喜的是,近来一批“口袋书”相继出现、备受好评,业内人士称“有望迎来新的春天”。这样的转折背后,其实是图书市场精品意识的理性回归。经过时间淘洗,如今的读者越来越明白,书不在厚,关键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装帧无需“高大上”,简约朴素更环保。更重要的是,移动互联时代让碎片化阅读成为大众习惯,“口袋书”大小适宜、方便携带,通勤或休息时,正是手机的最好替代品。
信息匮乏的年代,小小的“口袋书”让人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信息爆炸的时代,“书荒”变“书海”,“口袋书”又为见缝插针捧书细品提供了方便。让写好书、出好书、读好书的良性循环畅通起来,一卷书香将为更多奔忙的当代人提供心灵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