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某银行一份“彩礼贷”宣传海报引发社会关注。海报显示,年满22周岁,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12个月,情侣一方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就可以申请彩礼贷,产品最高可贷30万元,年利率低至4.9%。
对此,银行客服人员解释网传图片只是宣传。该行客户经理还表示:“贷了款,你可以用它买车,也能够用来做彩礼。”“彩礼贷”本质上是消费贷,只是当地银行在营销上抖个机灵,但这个噱头受到广泛的批评。有人指出,这样的营销“吃相”太丑,是对民间陋习的“煽风点火”“宣都不该宣”。
对年轻人喊出“彩礼开销不用愁,贷出稳稳的幸福”的口号,真的是在体谅关心年轻人吗?披着善意和祝福外衣的“彩礼贷”,恐怕只是变相迎合社会陋习,企图推广贷款产品罢了。对有些家庭来说,“彩礼贷”的钱或许不会花在彩礼上,但这场充满噱头的宣传,再度翻炒了社会婚姻焦虑,是场蹩脚的借势营销。幸亏这样的借贷产品,还未走向市场、面向大众。
“彩礼贷”貌似在解决社会“痛点”,实则无底线地迎合天价彩礼的陋习,间接纵容虚荣攀比的不良风气。对于此类不良营销行为,监管部门必须及时制止,防止其他银行竞相模仿。如此,才能为银行业守正创新,推出便民利民的信贷产品,树立良好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