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营利性医疗机构不得擅自使用“协和”等知名医院字号。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将开展坚决清理整治知名医院被冒牌问题行动,全面清理含有知名医院字号的市场主体。市场监管部门将逐一核查在名称中使用知名医院字号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含企业、个体工商户),严厉惩处扰乱医疗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
点评:医院“傍名牌”现象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一来,这对于知名医院的品牌是一种显而易见的伤害,也与知识产权保护升格的社会大势愈发形成抵牾;二来,容易误导患者,人为增加医疗纠纷。像不少“名牌”医院的广告铺天盖地,尤其是互联网广告,很容易让一些患者“误入”。因此,加大对于医疗领域“傍名牌”现象的清理,宜早不宜迟。当然,医院“傍名牌”可能不仅限于名称上的雷同。比如,一些医院动辄标榜与知名医院有合作,在对外宣传时疯狂向患者暗示自己的背景“特殊”;有的则习惯性宣传有知名医院专家、主任医生坐诊,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实际也是一种隐蔽的“傍名牌”。对此,也应该有系统性地清理和规范。
2.啥商品网购纠纷多?司法大数据给出了答案。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特点和趋势(2017.1-2020.6)》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在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中,食品类纠纷占比接近半数,为45.65%。
点评:消费者选购网上食品,从商家到电商平台再到监管者,都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凡是商家原因造成网购食品安全问题的,电商平台既要用最严厉的处罚惩戒问题商家,也要吸取教训不断完善网店审核。如果是电商平台没有尽到审核责任和日常监管责任,监管部门应当以最严厉的处罚惩戒失责的平台。只有层层“最严”,才有望减少网购食品纠纷。
3.“吸管禁塑令”正式实施已满一个月。为响应国家号召,餐饮行业纷纷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吸管,换上纸吸管和PLA聚乳酸可降解吸管。据央视报道,出于成本考虑,很多奶茶品牌先从纸吸管开始用,让不少消费者感到不方便,有消费者形容“用纸吸管喝奶茶时像啃卫生纸芯”。
点评:应当强调,商家不能一味追求利润,而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减少吸管污染为例,商家不仅应该选用较高质量的纸质吸管和PLA聚乳酸可降解吸管,还应该有其他创新手法减少塑料污染。比如某洋快餐饮品杯盖上有一个饮用嘴,只要打开上面的小盖儿就可以直接饮用了,替代了过去塑料吸管的使用。类似这种创新值得借鉴和鼓励。而最终落实到消费端,消费者也应当逐渐习惯环保型替代吸管的体验,以环保型消费推动商家绿色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