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玖
我们说过,书法艺术型文本不存在外部独立的形式表征,在外部它只是作为书法艺术某种类型的一般特征存在于作品之中。然而,在人的内在,它作为人的一种心理图像,却有着实在的表征形式。这种表征形式本质上就是同类书法艺术作品范例表征形式的类图像。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人的心理存在有大量的类型性的心理图像,这些心理图像是人的抽象心理建构机制在同类范例图像的基础上自发建构起来的,它们与同类型的概念符号表征相对应。书法艺术型文本的心理表征正是这种类图像的一种。
我们知道,这种类图像形式具有着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它具有范例图像特征的平均性和一般性。将同类的范例图像与这种类图像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有的范例图像与类图像的相似度要高一些,而有的就会低一些,这样根据这种相似度对范例图像进行排序,就会形成一种范例图像的典型性梯度,其中与类图像相似度最高的那个范例,心理学中就称之为原型。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这种原型图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很多的优势,其中优势之一就是更能唤醒人的审美体验。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美女形象,其实就是人们所看到过的女人形体和五官特征的平均形象。这种情况对于书法艺术而言,同样如此。在某类书法艺术作品的范例图像中,也总是会出现某个范例图像与型文本图像相似度最高的情况,因此,我们称这个范例图像就是书法艺术型文本的原型。
正如上述,如果将某一种类型的范例图像按照其与型文本的相似度进行排序,就会形成一个范例图像的典型性梯度结构。在这个梯度结构中,既有相似度最高的范例,也会有相似度最低的范例,相似度从高到低就会形成一个梯度长度,这个梯度长度的大小,我们就称之为型文本的维量。
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人而言,其心中的某种范例图像的数量是有限,因而原型也许会是确定的;最低相似度的范例也许是清楚的,这样同类范例的边界也许是清晰的。但是,对于社会人的整体而言,不同人的型文本原型是有差异的,因而总体的原型也是不确定的;总体最低相似度的范例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因而类型的边界就会是模糊的;由于不同人的典型性测度标准不尽相同,因而相同的作品在不同人心中的典型性测度值也会不尽相同。这种情况反映到书法艺术的评价中,就会出现不同人对相同作品的评价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出现评价冲突。由此可知,之所以当前社会上出现书法艺术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这是有着社会心理本质基础的。因此,要想较好地搞好书法艺术的评价工作,就必须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解决这种评价冲突的办法,否则,这种尴尬的局面将无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