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舞台的聚光灯下,中国经济走势格外引人瞩目。2021年开年之际,多部门连发中国经济“硬核”成绩单,2020年GDP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3%;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吸收外资近1万亿元,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中央企业实现净利润1.4万亿元,增长2.1%……
业内指出,疫情大考之下,从不利开局到超预期收官,中国经济打了个漂亮“翻身仗”。逆势飞扬的经济年报,彰显中国经济韧性和潜力,也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积蓄了向荣之势。
近日,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外汇局、商务部、国资委等多部门连发2020年经济喜报,超预期的数据,释放出满满正能量。
A
历经2020年一季度-6.8%的深蹲,从二季度到四季度,中国经济分别实现3.2%、4.9%、6.5%的增速,走出了华丽的“V”型曲线。全年经济增长2.3%,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低于2019年2.9%的涨幅,也低于3.5%左右的2020年全年预期目标。2020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216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了1086亿美元。
2020年,在疫情大考之下,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实现了超预期收官。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多项宏观经济核心指标充分显示,中国经济大盘足够稳。
多个“第一”彰显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B
2020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持续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预计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位。高速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3.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5.5万公里,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2亿,均居世界第一。
经济结构日益优化。2020年,全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6%、7.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8和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吸引外资逆势增长
C
2020年,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全球贸易遭受严重冲击,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快速回稳、持续向好,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综合竞争力。从2020年6月起,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2020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不仅如此,在全球跨国投资大幅萎缩的情况下,中国引资实现逆势增长。2020年我国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资999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实现了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三提升”。中国已成为跨国投资的“稳定器”和“避风港”。
企业效益加快改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D
作为中国经济的顶梁柱,国有企业整体运行状况持续向好。
细翻企业账本:2020年中央企业实现净利润1.4万亿元,同比增长2.1%;近八成中央企业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到2020年末,中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是64.5%,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圆满完成3年降低2个百分点的目标;2020年,中央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11.3%,研发经费的投入强度为2.55%。
一份份“提气”的成绩单背后,是中国经济迎难而上的脚步,凸显中国经济具有打逆风球、走上坡路的能力,彰显中国经济的韧性、潜力和活力。
一份份翔实的任务清单,勾勒出2021年经济政策施工图
E
“疫情特殊之年,得益于精准有效的宏观逆周期调控政策,中国经济加快恢复,无论是经济增速、结构转型、企业盈利,还是引资数据都可圈可点,中国经济年报可谓颜值高、气质好、活力足。”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
在高瑞东看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有上升空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继续有效扩大内需,尤其是挖掘消费需求的潜力。此外,在海内外需求共振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投资快速回暖,尤其是高技术产业投资拉动作用明显,驱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专家看来,从不利开局到超预期收官,逆势飞扬的中国经济年报,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积蓄了向荣之势。
高瑞东认为,新的一年,我国外部环境危中有机,国内经济恢复将持续向好,我们有信心、有基础、有底气促进经济持续恢复和平稳发展,就业、物价将保持基本稳定,经济增长将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个个“提气”的成绩单。这为“十四五”开好局、迈好步提供了坚实支撑,2021年中国经济有望延续2020年四季度的恢复形势,在低基数基础上赢得开门红。
近段时间,各部门频频开会部署,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业……一份份翔实的任务清单,勾勒出2021年经济政策施工图。
“2021年,中国经济将呈现前高后低的高开走势,经济形势整体转暖。政策不宜急转弯,而是因时而变相机抉择,保持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刘向东说。
高瑞东表示,今年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及可持续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在业内看来,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2021年,随着宏观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中国经济将更加行稳致远,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新闻:
高铁里程 五年倍增
“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2019年,京张高铁通车。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北京至张家口高速铁路2019年12月30日开通运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3.79万公里,较2015年末的1.98万公里,相当于在“十三五”期间翻了近一番,稳居世界第一。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搭乘高铁,飞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路上。
——里程稳居世界第一,出行更便捷。这五年,哈牡、新通高铁相继运营;郑渝、郑阜高铁开通,中部“两小时经济圈”从蓝图变为现实;广深港高铁使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动脉越来越通畅……
——创新服务不断升级,体验更舒适。令人自豪的是,“复兴号”高速动车组254项重要标准中84%为中国标准,性能比以往动车组更胜一筹。“每个细节都追求完美,仅高铁转向架装配方案就设计了90种,经过上千次反复验证。”中车四方公司钳工首席技师郭锐说。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表示,我国率先成功探索了时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铁路系统关键技术参数变化规律,高速动车组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化、标准化和系列化,极大增强了我国高铁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自主可控,运营也更安全智能。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实现自动驾驶等功能的京张高铁,使我国拥有了首条智能高铁;网络购票在线选座、人脸识别进站秒过、手机预订特色餐食、异地购票全路通退通签等服务,使高铁旅客搭上了移动互联的快车……
——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经济更繁荣。通达,再通达,高铁让发展更加平衡。成贵高铁贯通,结束了川南宜宾、滇北昭通、黔西毕节等地区不通高铁的历史;宝兰高铁开通,将西北地区全面接入全国高速铁路网……截至2019年底,高铁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覆盖率达86%。
日兰高铁日曲段开通运营,沂蒙革命老区接入全国高铁网,脱贫奔小康有了“加速器”;一头是西湖,一头是黄山,杭黄高铁串起数十个风景区,带动很多新就业形态……
高铁列车呼啸驶过,一条条产业聚集带、旅游黄金带在沿线逐步形成,“流动的中国”活力四射!
综合新华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