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胡亚华 图/古道青云
“一小群鸟儿在秋收的金黄稻田中,啄谷鸣唱,胸部呈亮黄色,格外抢眼。”昨日,摄影爱好者“古道青云”向本报新闻热线8611110爆料他的“新发现”,接连三天(24日至26日),在蒸湘区呆鹰岭镇中心村拍摄时,他惊喜地发现了18只黄胸 (wú),这种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级为“极危”物种,在世界上存活数量极少。
1
与鸟儿朝夕相处13年,首次目睹黄胸 “活体”照
没错!这款羽冠绚丽多彩,鸣声婉转悦耳的“黄鸟”正是罕见的“极危”物种黄胸鹀!经过细致辨认,衡南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管理所陈俊激动地叫出声来,他告诉记者,黄胸鹀俗称禾花雀,在江口鸟洲已绝迹多年,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科普展陈室内,目前仅存一黄胸鹀标本,与鸟儿朝夕相处13年,他还是首次目睹黄胸鹀“活体”照片。
陈俊介绍说,黄胸鹀属小型鸟类,背部呈黑褐色,与普通麻雀相似,头部为栗色,胸部为鲜亮的黄色,使得这种鸟极易辨识。黄胸鹀曾经和麻雀一样,种群规模庞大,铺天盖地,较为常见,因外形优美,鸣声多变婉转,悦耳动听,曾作为宠物进入贸易市场,或成为“盘中餐”,招至狂捕滥杀,濒临灭绝。
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黄胸鹀在迁徙季节像麻雀一样随处可见,世界范围内有数十万只,2004年仅在欧洲就有60000—300000只个体,而2015年欧洲成年黄胸鹀数量仅剩120—600只,十年间种群数量减少了99%,为此,其濒危等级也由2004年前的“无危”4次升级至现今的“极危”物种,距离下一级“野外灭绝”只剩一步之遥。
2
18只黄胸 或在广袤稻田里越冬“安家”
“古道青云”是一名资深摄影爱好者,对“拍鸟”情有独钟。他告诉记者,衡阳山奇水秀,丘陵、湿地面积辽阔,鸟类众多,他与“摄友”们扛着“长枪短炮”翻山越岭,走遍了雁城各地,拍摄过各式各样的奇趣鸟儿,2017年,曾发现了一只黄胸鹀,今年,竟一次性发现了18只。“古道青云”希望, 大家爱鸟护鸟,共同保护鸟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风萧秋寒,眼下正是候鸟迁飞的季节,黄胸鹀正集群飞往温暖的南方越冬,不远万里莅临呆鹰岭镇中心村广袤稻田里食虫啄谷,是短暂补给的匆匆过客,抑或从此安家长住,不再迁飞徘徊?“黄胸鹀属于冬候鸟,秋风寒凉,正大举南迁。”陈俊介绍说,黄胸鹀不喜欢高山密林,通常栖息于灌木丛、草地及田间地头,繁殖期间时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间,则喜成群栖息觅食,刚收割晚稻的广袤农田,半米高的稻草丛正是栖身安家的理想巢区,黄胸鹀以昆虫幼虫为食,也吃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夜晚栖息在草丛中,性胆怯,见人即飞走。“黄胸鹀宜远望,不要近观,请善待这难得一见的‘稀客’。”陈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