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蓼醉清秋

  ■蔡   英

  蓼在古汉语中纵横驰骋,活色生香,我对它的初识却是通过家畜的嘴和胃。小时候,每天放学后,我们就四处采挖苦菜、荠菜、革命草等野草喂猪,枝叶鲜嫩的蓼也在其中。蓼是种寻常的野草,在沟边水畔、田头地里,都能找到一丛丛纤细苗条的蓼。从夏到秋,蓼花争先恐后开放,花穗低垂,如同一团团红云,真是好看得很。

  待到十来岁能下田做活时,我对蓼却有另一种认识。“双抢”时节,天微微亮我们就爬起来割禾扯秧,下田前先扯一把蓼,使劲在脸上颈上腿上一通乱搓,直到又辣又呛的蓼汁液浸入皮肤,这样才不招蚊虫的光顾。傍晚收工,我们将蓼砍一捆回家,堆在禾场晾干。夜晚,一家人坐在禾场里乘凉时,会点燃晒干的红蓼驱蚊。红蓼的茎节在燃烧时噼里啪啦的声响,像细微的爆竹声很好听。只是它的气味太过辛辣,熏得时间长了,眼泪也要流出来。

  红蓼是甜酒曲子的主要原料。农历七八月,村人便将蓼的上部带白色的嫩茎摘下来,洗净晾干,切成碎段。做酒曲时,先将大米浸泡半小时左右,捞起来沥干,晒干变硬。然后,将干米和红蓼磨成粉,加水和成一个个小丸子。将几个陈年的老甜酒曲子压碎成粉,均匀地洒在大竹筛里,放进新做的小丸子。然后抱着竹筛子不停波动,让粉末均匀地粘在小丸子上。最后,将披着老曲粉末的小丸们密封起来,让其“上霉”,也就是发酵。不久,小丸子便长出细细的霉丝,像一颗颗毛茸茸的枫球,散发着沁人肺腑的香气,这便是我们情有独钟的甜酒曲子了。 

  文学艺术中的雅与生活的俗,像两条潺潺的江河,在红蓼身上神奇地合二为一。在白居易的眼里,水边若没红蓼,秋水便少了神采,所以他写下“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在纳兰眼里,成片的蓼花如一朵朵粉色的红云,不由提笔写下“燕子矶头红蓼月”佳句。年老的陆游看通世事,觉得几枝普普通通的红蓼,比名花更能令他陶醉,“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齐白石先生的画里亦有红蓼,廖廖数笔便勾勒出秋高远的意境。据说,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中,“薪”不是薪柴,而是红蓼。“卧薪”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也就是说勾践在疲倦困乏的时候,会用红蓼的辣刺激眼睛,直到眼泪流出,人也就清醒了。他用这种方式,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懈怠,不要忘记家仇国恨。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盘子上常见画的是“一束莲”,有莲花、莲蓬,配以茨菰、香蒲和红蓼,扎在一起。青花加莲花,取意“清廉”,是明朝吏治肃整的表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有君子古风,受人尊崇。茨菰也是水生植物,可食用,花朵清新却不张扬,古人用它寓意品行端正。香蒲可编席子,冬暖夏凉,寓意君子生活要俭朴。而红蓼则一反前几种草木的平和淡雅,具有浓烈的刺激气味,因“卧薪尝胆”的典故,后人常用蓼花来象征君子不忘本的品性。

  处江湖之远的蓼,并不在乎文人骚客如何赞美它讴歌它,自顾自地在荒郊野外生长开花。秋天,我站在河堤上远眺,一片花海涌到眼里,原来是红蓼——粉色的花穗羞涩地垂着头,像仕女发间的红缎带。漫山遍野都弥漫着蓼香,让人沉醉不知归路。这片蓼花,是秋天萧索大地上一抹亮丽的底色,怪不得古人说“红蓼丹枫一色秋,楚云吴水共悠悠。”

  故乡的山水风物,因这红蓼的点缀,永远诗意地流淌在游子的记忆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犁痕深深
母亲与我的黑白对峙
孔明塔
红蓼醉清秋
故乡月最明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红蓼醉清秋 2020-10-16 2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