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9月24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是一个丰收年 秘诀是什么?
9月22日,在吉林省舒兰市平安镇的一家水稻种植基地,农民驾驶农机收割水稻。金秋时节,各地农民迎来收获季,欢庆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到来。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消息,继夏粮、早稻丰收之后,秋粮丰收也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预计有望增加,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水平。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涝、东北夏伏旱和台风、草地贪夜蛾等严重影响,这来之不易的丰收是如何实现的?日前,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全面介绍了相关情况。

  A

  又是一个丰收年

  “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眼下秋粮将要进入收获季节。目前来看秋粮丰收在望,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韩长赋的话里透着兴奋。

  秋粮还未到手,如何判断丰收?韩长赋说,主要基于两点:

  一是面积增加。今年秋粮面积预计超过12.8亿亩,比上年增加800万亩,特别是东北地区高产作物玉米增加较多,奠定了丰收基础。

  二是长势总体较好。东北四省区占全国秋粮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这一地区春播时雨水多、前期光温水匹配较好,苗情不错;夏天时西部部分地方虽然遭遇伏旱但影响有限;8月底9月初东北中部遭遇了3个台风,造成局地玉米倒伏,不过由于玉米此时已有八九成的产量,倒伏对产量影响有限。

  再看其他地区。长江流域汛期遭遇洪涝,中稻晚稻受灾,但面积增加弥补了损失,洪涝过后南方大部天气晴好,有利于庄稼生长成熟;黄淮海平原和汾渭平原夏玉米长势好于常年,丰收在望;其他主产区气候也比较有利,秋粮长势正常。

  B

  特殊之年丰收意义不一般

  韩长赋说,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今年也是面临特殊困难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复杂变化。

  特殊年份、特殊背景、特殊挑战交织,夺取粮食丰收的特殊意义何在?韩长赋总结了三点——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国际形势争取战略主动、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次疫情大考,再次证明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饭碗的特殊重要性。”韩长赋说,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粮食贸易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同时,全球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偏重发生,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扩大进口。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我们以国内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

  韩长赋同时表示,“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核心指标,其中“不愁吃”是首要指标。农业生产也是不少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总体稳定,粮食和农业丰收,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提升了全面小康成色。

  C

  多方力量同向发力

  丰收的秘诀是什么?

  韩长赋说,党中央、国务院对抓好今年的粮食生产高度重视。国家提高了早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统筹整合40多亿元资金支持早稻主产区恢复双季稻生产,保持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规模稳定,有效调动了地方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

  在春耕生产关键时节,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把今年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产量作为指导性指标下达各省(区、市)政府,压紧压实责任,这是多年没有的。在关键农时,一个区域一个区域部署,布设了草地贪夜蛾“四条阻击带”和沙漠蝗“三道入侵防线”,最大限度减轻危害。

  春耕备耕农忙时,广大农民群众响应号召、及时下田,做到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两不误。洪涝发生时,农民抢收早稻、抢插晚稻,及时改种补种。台风袭击后,农民群众改装收获机械,及时抢收倒伏作物。

  D

  粮食安全有保障

  韩长赋说,我国粮食已实现“十六连丰”,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库存可满足全国居民1年的消费需求。今年粮食生产形势不错,市场供给充足、价格总体平稳,粮食安全有保障。

  那么,如何看待粮食进口问题?韩长赋表示,近年来我国粮食常年进口大致1亿吨,其中谷物不到两成,仅占国内产量的2%左右,主要是调剂品种余缺。今年粮食进口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并不多,适当增加了一些玉米。

  进口的大头是大豆,我国常年进口八九千万吨,占进口量的80%以上,主要是用于饲料和食用油消费。近年来国内大豆生产稳定发展,但生产增长远低于消费增速,需要进口来弥补国内缺口,这种格局在今后一个阶段将长期存在,也是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我们将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全力以赴夺取秋粮好收成,确保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韩长赋语气坚定地说。

  相关新闻:

  杂交水稻新技术实现全程机械化制种

  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江背镇250亩的杂交水稻育种基地里,30个小粒型两系不育系品种长势喜人。通过种质资源的原始创新与技术集成,湖南农业大学唐文帮教授团队实现了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制种效益提高36.3%,节约用种成本超2亿元。

  丘陵山区、田块较小、海拔高度不一……在我国符合杂交水稻制种要求的地区,多项不利因素制约了杂交水稻制种。同时,杂交稻制种的用工成本急剧增长,导致杂交种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制约杂交稻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

  唐文帮教授主持的“水稻小粒不育系选育及机械化杂交育种”项目致力解决目前杂交水稻制种方式落后、效益低、成本高等问题。历经10余年,项目团队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卓201S等5个小粒型两系不育系,培育出“卓两优141”等6个国家审定品种,并实现大面积推广。

  团队根据小粒型不育系“卓201S”和大粒恢复系粒厚的差异,发明了筛选装置,实现了父母本种子机械化精准分出“父”与“母”,分选成功率100%,损耗小于1%。同时,团队还配套研发了机械混播、飞机喷施、辅助授粉和病虫害防治等设备,实现了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

  “杂交水稻推广速度慢的主要原因是用种成本高,适合轻简机械化制种的新品种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杂交水稻轻简机械化制种时代即将来临。”唐文帮说。

  据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又是一个丰收年 秘诀是什么?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又是一个丰收年 秘诀是什么? 2020-09-24 2 2020年09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