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面十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8月25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特供』借酒还魂应一查到底
  一瓶2015年的专供名酒售价115000元,而且多家网络平台上有卖家经营“专特供”名酒。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多部门早在2013年就对“利用互联网销售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商品”进行了集中清理整顿,并明确发文“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这些“专特供”名酒“八成是假货”“九成为送礼”“十分不靠谱”。

  1. 几年前,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有关方面持续开展清理整顿部分商品滥用“特供”“专供”标识专项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后几年,“专特供”产品基本消失。如今“专特供”名酒死灰复燃,通过网络交易等更为隐蔽的方式进行销售。显然,只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才能防止“专特供”烟、茶等产品跟风再现。

  这类“专特供”名酒再次出现,主要原因还是特权思想在作祟,有人以为拿这种产品送礼更能体现诚意,有人以为消费这种产品就能体现身份和面子。实际上这类酒八成是假货的曝光,对送礼者和收礼者都泼了一盆冷水,使其感受不到诚意和面子,相反会感觉上当受骗,“专特供”名酒有望因舆论监督遇冷。但是,不能只靠舆论对“专特供”名酒说不,而是应该对这类产品的生产、销售、购买、消费等环节进行深入调查、严厉惩治。

  ——评论员   丰   收

  2.必须重视的是,高价“专特供”名酒与当前全国上下厉行节约的大背景不符,让人产生对借机高消费送礼的担忧:高端消费往往易成为民间消费的风向标,一旦特供酒、天价酒层出不穷,这种奢靡、铺张的畸形消费观念投射到民间,将对民众产生不可小觑的心理影响。而且,假冒的特供酒、天价酒夸大其词或无中生有,属于虚假广告宣传,涉嫌欺诈与不当得利,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对此,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并予以必要的法律规范。

  禁令之下,天价“专特供”名酒借助网络卷土重来,证明了特权思想的根深蒂固,也凸显监管的盲点。假如把特权崇拜比作一批种子,市场需求犹如土壤,有了适宜的条件,便会自然而然冒出芽来。由此可见,大至反腐倡廉、深化改革、强化监管,小到烟酒文化、理性消费都需要防微杜渐,久久为功。

  ——评论员   斯涵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无果”的善行亦需褒扬
『专特供』借酒还魂应一查到底
公共政策应主动“适老化”
多“干”少“推”
说道说道
衡阳晚报版面十三A13『专特供』借酒还魂应一查到底 2020-08-25 2 2020年08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