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几年前,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有关方面持续开展清理整顿部分商品滥用“特供”“专供”标识专项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后几年,“专特供”产品基本消失。如今“专特供”名酒死灰复燃,通过网络交易等更为隐蔽的方式进行销售。显然,只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才能防止“专特供”烟、茶等产品跟风再现。
这类“专特供”名酒再次出现,主要原因还是特权思想在作祟,有人以为拿这种产品送礼更能体现诚意,有人以为消费这种产品就能体现身份和面子。实际上这类酒八成是假货的曝光,对送礼者和收礼者都泼了一盆冷水,使其感受不到诚意和面子,相反会感觉上当受骗,“专特供”名酒有望因舆论监督遇冷。但是,不能只靠舆论对“专特供”名酒说不,而是应该对这类产品的生产、销售、购买、消费等环节进行深入调查、严厉惩治。
——评论员 丰 收
2.必须重视的是,高价“专特供”名酒与当前全国上下厉行节约的大背景不符,让人产生对借机高消费送礼的担忧:高端消费往往易成为民间消费的风向标,一旦特供酒、天价酒层出不穷,这种奢靡、铺张的畸形消费观念投射到民间,将对民众产生不可小觑的心理影响。而且,假冒的特供酒、天价酒夸大其词或无中生有,属于虚假广告宣传,涉嫌欺诈与不当得利,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对此,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并予以必要的法律规范。
禁令之下,天价“专特供”名酒借助网络卷土重来,证明了特权思想的根深蒂固,也凸显监管的盲点。假如把特权崇拜比作一批种子,市场需求犹如土壤,有了适宜的条件,便会自然而然冒出芽来。由此可见,大至反腐倡廉、深化改革、强化监管,小到烟酒文化、理性消费都需要防微杜渐,久久为功。
——评论员 斯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