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如何在术前精确了解肺结节的生长部位、大小、血供来源,实现“可视化”,一直是医生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去年10月份以来,衡阳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在我市率先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指导实施了上百台肺结节切除手术。
衡阳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廖承辉介绍,三维重建图像能够精准地辨别患者的解剖结构,肺结节大小、形状、位置以及与支气管、静脉及动脉的关系都能清晰地展现出来。通过三维重建影像进行术前分析,术前就能精确地了解肿瘤与血管的走形及关系,避免了传统手术方式过度切除正常肺组织。
术后患者不仅肺功能影响更小,而且下床时间早、拔管时间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花费少。
退休老干陈先生,因长期咳嗽、气喘于今年元月来院就医,CT显示肺双侧多发结节,经该院肺病诊疗中心诊断为早期肺癌,肺气肿,肺功能不全,须手术治疗。但是考虑到陈先生肺功能差,如马上手术,风险较大。
“对于这类患者,本就肺功能不好,如何有效精准地切除病灶,最大限度地保留健康的肺组织,是对手术医生技术能力的极大挑战。”对此,廖承辉首先为患者制定了一套术前肺功能康复方案,待其肺功能达到手术指征后,于4月、8月分期进行了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下胸腔镜单侧肺结节切除手术及肺减容手术。
8月5日,记者见到了做完手术不久的陈先生。“我以前出门散步前都得先吸药才敢出门,不然就喘不上气。现在做完手术后,我明显感觉到肺功能好多了。”对于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的医护人员,他竖起了大拇指。
廖承辉介绍说,临床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多发性的肺小结节,由于其生长部位复杂,以及小到摸都摸不到,手术者只能凭借传统的CT影像与解剖经验进行手术,给手术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三维重建技术相对传统的CT影像,则可以实现肺部的“立体可视化”虚拟导航,为外科医生装配了“透视眼”,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与精准性。
据悉,手术者在术前详细了解结节的部位、大小、其血供来源以及其与周边脏器及重要血管的关系是确定手术入路、制定各种应急预案、确保手术安全的重要基础。为制定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案,化解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手术风险,心胸外科与影像科紧密配合,获得了完整的术前CT影像资料,数据经计算机三维虚拟重建图像技术处理后获得了结节及其周边结构的完好三维虚拟仿真模型。根据患者的CT资料及结节的三维仿真模型,手术者可设计了安全的手术入路及步骤,减少了探查的解剖操作和时间,并针对可能的意外制定了一系列的手术应对预案,确保了手术的安全、精准实施。
对此,廖承辉建议,有以下临床表现的患者要引起注意:年龄≥45岁,有痰中带血、干咳、发热、胸痛等症状。此外,有吸烟史、结核病史、结核接触史、肿瘤家族史等患者需提高警惕,须定期进行肺癌筛查。总体上结节越小,良性的可能性越大,然而小结节也不能排除肺癌。目前肺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12%—15%,而早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70%—80%,对肺结节的早期诊断对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医务人员及患者应该对肺结节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