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水亭避暑、高山寻幽、荷池吹风、桥柳小睡——~~~
~~~
~~~
2020年08月01日 星期六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藏在古代传统礼仪中的公共意识
  ■袁   凤   

  我国作为礼仪之邦,衣食住行,宴饮坐卧,礼仪无处不在,您知道吗,古代传统礼仪中有不少体现着防疫的智慧。

  “奉匜沃盥”:流水洗手

  “勤洗手”是最容易做到、也是预防病毒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早在夏商时期,人们为防止疾病的传播,就已经养成了洗手、洗脚等卫生习惯。

  洗手在当时称为“盥”(guàn),您看,甲骨文中的“盥”字,像不像一只朝下的手伸入水盆中呢?金文和小篆中的“盥”字表现得就更为形象了,“双手”“水”“皿”组合在一起,像极了双手捧水在盆中清洗的过程。

  后来,人们意识到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更加卫生,于是用流水盥洗的器皿,也就应运而生了。

  武汉博物馆馆藏有一件春秋时期的“窃曲纹龙柄四足匜(yí)”,这件青铜匜造型似瓢,深腹圜底,前段有流,中部流槽阔长弯曲,后端配有龙型柄,口沿下端饰有精美的窃曲纹,底部则为四只龙型足,俯首曲体承载着器身,看上去魁伟而庄重。

  西周时期,洗手上升为祭祀宴飨仪式前必不可少的礼仪,那就是“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其中“沃”是指持“匜”从上方倒水的过程,“盥”指洗手,“盘”则用来承接弃水,最后侍者递上帕巾擦拭双手。

  由此可见“匜”和“盘”是当时贵族行“沃盥之礼”的重要礼器组合,以匜倾水、以盘承水,称为“奉匜沃盥”。这种“洗手礼”表达了古人对礼仪文化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人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广袖遮鼻”:阻挡飞沫

  中国人防疫大多戴口罩,国外一些地方民众还有戴围巾遮住口鼻的。其实,在中国古代,古人时时刻刻都注意自己的仪态,不让自己流泪流汗流鼻涕时影响他人。

  中国是衣冠上国,“汉服”又称汉衣冠,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至今4000余年,是中华礼仪文化的载体。其特点是上衣下裳、交领右衽、宽衣广袖,其中宽衣广袖的设计,更彰显出古人雍容、庄重的仪态。

  您知道吗,古人宽大的衣袖还兼有毛巾、手帕的功能,从流传至今的“掩涕”“掩面”“掩泣”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古人的衣袖可以用来拭泪、擦汗、遮面、挡阳等,“掩袖工馋”说的就是一个以袖掩鼻的故事。

  古人说话、饮酒时也会习惯性地用广袖遮鼻,这样的行为举止既保持了温文尔雅的仪态,又很大程度地减少了与人沟通交流时飞沫的传播。当然,宽袍广袖于今日已无必要,但古人这种互不相扰、有礼有节的公共意识,的确值得疫情期间的我们学习。

  此外,《马可·波罗行记》中提到,“元制规定,向大汗献食者,皆用绢巾蒙口鼻,以防唾沫污染食品”,表明中国人元代便有使用“口罩”的习惯。

  更值得一提的是,古人自称必谦,称人必尊,绝不会高声喧哗大叫,还有“食不语”的礼俗,这些都有利于减轻说话时的飞沫传播。

  “拱手作揖”:保持距离

  相较国际通用的握手礼,中国古人传统的拱手礼更悠久,也更有历史底蕴。甲骨文上记录的象形“人”字,就是由拱手的人演化而来。

  “拱手礼”也称“作揖”,它源自西周初年周公开创的“周礼”。武王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周公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在此之后“拱手礼行于天下”,流传数千年之久。“揖”就是以站立姿势、不用跪拜的礼节。诸子百家先贤们的画像,老子、孔子、孟子、庄子无一不是行着拱手礼。

  “拱手礼”的基本动作是两手相拱,在胸前叠合,因古人以左手为敬,一般情况下,行礼时男子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而女子行礼则相反,之后在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作揖,躬身致意。

  古人见面拱手作揖,一般在一米开外,保持一定距离,无形中降低了疾病传染风险,且显得有礼有度。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别有风味 的纳凉诗
藏在古代传统礼仪中的公共意识
屈氏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藏在古代传统礼仪中的公共意识 2020-08-01 2 2020年08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