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流金铄石。闲来翻阅古诗集,发现有许多妙趣横生、别具神韵的“纳凉”诗流传后世。品读着古人的“纳凉”诗,仿佛给时下酷暑难当的天气注入了缕缕清凉。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一诗中形象地描述了皇亲国戚纳凉的情景:“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琼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岸上青竹千竿,池中红莲万朵;喧闹的市井声远去了,烦恼的揪心事散去了;清风徐来,水波微兴,顿觉心旷神怡、通身舒畅。皇家贵族在水亭上避暑,四周是竹林荷花、水阁玉簟,眼前是玉碗美酒、水晶帘莹,绝非寻常百姓家能及,怪不得诗人也流连于亭畔之上不愿离去。
北宋诗人梅尧臣喜欢去高山寺院寻幽纳凉,他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一诗中写出了山林避暑之乐:“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 诗人邀着好友,来到深山古寺,这里树木参天茂密,禅房花木葱茏,长廊曲径通幽,在清凉的山风吹拂下怡然自得地品赏着香茗。如此雅致惬意的休闲纳凉方式,自然使诗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写过两首“纳凉”诗。他在《夏夜追凉》中写道:“夜热依然午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个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酷热的程度不亚于午热,诗人来到室外,但见明月高悬、星河半落,便信步寻凉到树林竹丛中,这里虫鸣声声,清风宜人。全诗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夏夜追凉图:皎洁的月光、婆娑的竹林、悦耳的虫鸣、悄然的身影……意境深远,韵味无穷。他的《暮热游荷花池上》则是另一番意境:“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清风吹动着细草,诗人敞开衣襟拦得一缕凉风。荷花经过一天的暴晒,已藏进碧绿的荷叶中了。身处此情此境之中,所有炎热和烦闷都随风远去。
南宋另一著名诗人陆游在《桥南纳凉》一诗中写道:“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在酷热的夏夜,诗人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来到村外的桥边纳凉,在莲池边的一株柳树下支下小床。这里月色明媚,晚风轻拂,船上悠扬的笛声萦绕水面不绝于耳;池中盛开的莲花幽香四溢,沁人心脾。置身于这般月白风清、诗情画意的美妙夜色中,自然会感受到别开生面的凉爽和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