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贵在落实,难在精准。为精准识别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近几年来,常宁市创建了一套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给每个贫困生建立一个电子档案,建立了一套责任落实体系,有效提高了贫困学生识别精准度,为教育扶贫奠定了良好基础。
以村为单位,创建一套贫困生管理系统
贫困学生基础信息主要来自于两条线:一条纵线是县(市)、乡(镇)、村(居委会)扶贫等部门,这条线上主要是与户籍相关的信息,包括身份证、住址、家庭状况等。另一条横线是村校(完小)、镇校(中心校)、教育局学籍管理部门,这条线上主要是与学籍相关的就学信息,包括学段、学校、班级等。近年来,省教育厅和教育部相继建立了教育扶贫“一单式”服务信息系统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这两个系统为教育扶贫学生资助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因线长面广、信息更新慢,难以保证信息适时精准。为此,常宁建立了市(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数据全。把本市(县)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最新数据信息(包括外地户籍本地学籍贫困生)及时导入系统,确保贫困学生数据信息齐全,不漏一人;二是信息准。通过采取“三联访”的办法(即结对帮扶人上门走访、帮扶教师电话询访、驻村帮扶人重点巡访),核准每个贫困学生基础信息,建立微信群,上传信息系统,确保信息更新及时,准确无误;三是查询快。该系统分别建立了村、校、乡、县统计模块,查询方便快捷。如要了解某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建档立卡学生就学及资助情况,点击模块就能立即呈现。
以人为基础,建立一套电子信息档案
为确保贫困学生基础信息准确,常宁市给每个贫困学生都建立了一套电子档案。档案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确认身份信息。包括学生本人身份证、户口簿,户主(领款人)身份证、户口簿等照片;二是确认贫困类型信息。包括贫困手册基本信息卡、残疾证、农村低保证、特困救助供养证等证照;三是确认打款信息。包括领款人扶贫银行卡号等。有了这三个方面的原始证件照片电子档案信息,给查询、核对信息带来很大方便。为上传信息建立快捷方式,采取手机扫描二维码上传,简单易行。同时,为防止系统信息泄露,采取了授权加密处理。
以校为支撑,建立一个责任落实体系
信息精准,关键在人。为核准贫困学生基础信息,常宁市建立了一整套责任落实体系。一是建立了一支信息采集队伍。这支队伍由结对帮扶人、帮扶教师、学校信息员以及教育、扶贫、民政、残联、公安等部门信息员组成。为统一认识,明确要求,全市组织这支队伍进行了培训,增强其责任感。二是建立了一套纠错机制。贫困学生信息在采集、上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为此,还建立实名审核、逐级核查上报机制,做到谁审核,谁负责。三是建立贫困学生基础信息核实考核评价机制。以校为单位,根据差错率,每月考核评价一次,奖优罚劣,并予以通报。这样,倒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到精细、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