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阳氏起源
越王勾践支孙,以封地为氏
据《姓谱》记载:“欧阳氏源于姒姓,越王勾践之后,支孙封乌程欧阳亭,因以为氏。”欧阳亭在今江苏仪征市东北十里。
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欧阳氏出自姒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彊为楚所灭,无彊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亦见《古今姓氏书辩证》。
又《路史》云:“越王无彊次子蹄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后有欧氏、欧阳氏。”
又据《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9日,刊载江西发现的欧阳修自述世系文曰:“欧阳氏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子曰勾践,是为越王。勾践卒,子王鼫与立。传五世至无彊,为楚威王所灭。其诸侯子孙分立于江南海上,受封于楚,为欧阳亭侯。亭在今(浙江)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子孙遂以为氏。”
二、名人传略
欧阳建(?—300),西晋哲学家。字坚石,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曾任山阳令、尚书郎、冯翊太守等职。出身豪族,有才华,时人称:“渤海赫赫,欧阳坚石”。晋惠帝永康元年(300),欧阳建因参与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反对赵王司马伦而被杀。欧阳建是晋代哲学家,驳斥魏晋玄学“言不尽意”,主张“言尽意”。著有《言尽意论》,是当时主张“言尽意”的一个杰出代表。他提出:名称可以区分事物,言辞可以表达思想等观点。他认为事物的形状和颜色是独立于名称和言辞的客观存在,没有言辞不能表达事物之理;没有名称不能区别事物,名称和言辞是人们用以说明客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定其意,则立其称。”正确地说明了“名”和“物”之间的关系,所以说,欧阳建的《言尽意论》这篇哲学著作在中国哲学史中、唯物主义论中具有重要影响。
欧阳询(557—641),唐代著名书法家。字信本,出生于衡州,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少时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迁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十五年(641)卒,年85。欧阳询书法与虞世南、禇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书法最先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瞟之一。传世作品主要有《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碑》《化度寺塔铭》等。
欧阳通(625—691),武则天朝宰相,著名书法家。字通师,欧阳询第四子。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初拜兰台郎,仪凤中迁中书舍人、怀州刺史、衡尉卿,累迁殿中监。天授元年(690),封夏官(兵部)尚书、渤海子。天授二年(691),转司礼卿兼判纳言事。为相月余,武则天欲废中宗,立武承嗣为太子,欧阳通执言反对,被诬陷入狱,同年十月被害。神龙元年(705),中宗复即位,欧阳通得以平冤,诏追复官,退还家产。欧阳通自幼丧父,由母亲徐氏抚养成人。时其父欧阳询书法已散落民间,为继父名,母徐氏遍购其父书法作品,让他有临摹学习的机会。欧阳通工于楷,尽得父法,父子齐名,故号“大小欧阳体”。其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等。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四岁丧父,由母亲教导成才。宋仁宋天圣八年(1030),考中进士。次年为西京留守推官,时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后,历任馆阁校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徐州、扬州,加龙图阁学士,继包拯任开封府尹。嘉祐五年(1060),欧阳修官至枢密副使,六年(1061)擢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后以太子少师致仕。熙宁五年(1072)卒,年66。谥文忠。欧阳修是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众体兼备,风格平易近人,迂曲蕴藉,是宋文的代表文风。他致力于诗风革新,为矫正宋初西昆体诗风的华靡和晚唐诗风的卑弱做出了贡献。《秋声赋》《醉翁亭记》《泷冈阡表》等为其代表作。其诗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奉诏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他还利用主持贡举等有利条件改革文风,奖掖后进,提拔了苏轼父子。《宋史》载苏轼叙欧阳修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附:《谢判官幽谷种花》诗欣赏
浅深红白宜相同,
先后仍需次第栽。
我欲四时携酒去,
莫教一日花不开。
据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