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在拍照之后可以使用各种修图软件给照片中的人物加“滤镜”,甚至可以直接使用美颜相机自带的滤镜功能让自己变得更美。可是在没有照相机的古代,古人们想要“照相”就只能用纸笔将人像画下来,可是由于没有手机和电脑,他们在绘画的时候能美颜吗?
美颜可难不倒古人,他们在绘人物画像的时候,也会想法子加“滤镜”。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便是国画,主要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根据制作技巧、笔法,国画也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等类别。不过无论何种绘画方式,画家们都会根据环境特征以及人物的特点为画作加上“滤镜”,让人物形象看起来更美、更鲜活!
唐代画家阎立本曾经绘制了一套《历代帝王图》,画面从右至左画有从汉至隋的十三位帝王的画像。虽然没有见过这些帝王,但是阎立本刻划出了这些封建统治者共同的特性和气质仪容,而又根据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和不同境遇,为每一位帝王加了“滤镜”。
阎立本通过个性化的描绘,对眼神、嘴角及面部肌肉的微妙刻画,表现出帝王们的心理、气质和性格等特征。比如图中的汉昭帝刘弗陵,文静福态,从容沉稳,一副胸怀开阔的神态,俨然大国君主气派。而作为东汉开国皇帝的刘秀,在画中则是身材高大、两眼有神、双眉舒展,处处都流露出自信、豁达的气质。
总之,在阎立本笔下,那些有所作为的帝王,多半冠带轩冕、威严肃穆、睿智颖悟,一派雍容大度的神态,而昏庸无能或暴虐亡国之君,则表现出虚弱无力,刚愎自用之感。可以说,阎立本通过手工“滤镜”,成功塑造了十三位个性突出的帝王形象。
除了为他人作画,古人也爱“自拍”。据唐代画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曾经有过一副叫作《临镜自写真图》的“自拍”,就是对着镜子画自己的写真画。估计王羲之一定在自画像当中给自己加了“滤镜”,只是遗憾的是,这幅自画像如今已经失传,只留下了零星的文字记载。
到了宋朝,士大夫间兴起了一股自画像浪潮,有的自己为自己作画,或是请画师给自己画像,而且还要在画像上题词。比如著名的诗人黄庭坚就曾经一口气写了五首《写真自赞》,看来,黄庭坚不仅是个自拍达人,还是个文案高手。
当然了,古人加滤镜的方式可是极其高明的,他们除了在人物本身上作文章,还会通过为背景加滤镜的方式来凸显人物。例如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听琴图》中便使用了这种方式。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有传言图中的抚琴者,正是赵佶本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幅画也算的上是赵佶的“自拍”了。
《听琴图》的背景简洁,作品构图虽然简净,但人物举止形貌刻画生动传神,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悠然入定,仿佛正被这鼓动的琴弦撩动着神思,完全陶醉在琴声之中,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氛围。可以说,《听琴图》通过对背景的刻画突出了主人公优雅的气质,属于高端“滤镜”。
而宋元之交的大画家赵孟畈为自己照了一张“自拍”(赵孟疃自画像图页》),在这幅画中,赵孟瞰自己的形象绘制成为了一个头戴乌巾,身穿白袍,策杖漫步于竹林中的雅士。这幅图就是很典型的为背景加滤镜,通过营造气氛来突出人物形象的自画像。
明清时期的画家对于加滤镜的功能仍然十分喜爱。清朝画家华岩在46岁的时候作了一幅《自画像》,写实而又带有写意的意味,很明显,华岩在此图中也给自己加了滤镜,图中的他穿着白衣,随意地靠在石头上,右手扶着石头,左手捋着胡须,十分悠闲自在,通过简练的线条,使自画像不失形似而更重精神,不仅个性鲜明,而且更富有意境。
而作为清代扬州八怪之首的画家金农,则可以称得上是“自拍狂魔”了,他的现传世自画像作品就有9幅。他曾经送给弟子罗聘一幅《金农自画像轴》,金农在画中并不求形似,而是加了滤镜,通过极尽夸张的手法,使“自拍”具有漫画意味,画中的金农拥有浓密的长髯,矍烁的双目,持杖侧立,姿态笃定,神情超然,真实传神地描绘出了金农本人奇倔傲世的性格特征。
纵观古代的人物画像,古人们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加滤镜,对于写神的追求大于写实,不仅注重外在形象逼真,更注重内在精神本质的酷似,同时喜欢借助环境来烘托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活。
看来,美颜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从古代各式各样的精美图画,再到今天各种各样的花式自拍,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则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