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面十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读井上靖《天平之甍》
~~~——读井上靖《天平之甍》
~~~——读井上靖《天平之甍》
~~~——读井上靖《天平之甍》
2020年05月22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使命
——读井上靖《天平之甍》
  ■广  初

  这是关于日本第九次遣唐使留学僧和鉴真东渡的故事。

  故事缘起于日本天平四年(公元732年),朝议派遣第九次遣唐使出使大唐。从确定出使的八月到转年二月,朝廷几经铨衡,才将渡唐留学僧确定下来,分别是大安寺僧人普照和兴福寺僧人荣睿。二人都是三十岁左右年纪,算是僧人中的年轻才俊。

  “渡唐是要学什么?”接到朝廷奉派的通知后,二人一同前往元兴寺面见日本当时佛教界的权威——僧人隆尊。隆尊说:“日本尚未具备戒律,宜请适当的传戒师前来日本施行戒律。”

  从此,这句话就像是宿命一般牢牢抓住了荣睿和普照,二人为了这个神圣的使命付出了整整后半生。

  (一)宿命

  井上靖在文中未有一句写宿命,但却有多处伏笔。

  在洛阳,普照、荣睿、戒融、玄朗四位留学僧,他们拜访了为学习三论与法相而独自来到唐土的老僧景云,可是景云在大唐三十年却什么也没有学到。

  景云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留学僧的另外一种命运——为学而来,却什么也没有学到。这样的命运和第九次遣唐使的四名留学僧多少有些相像,无论普照、荣睿、戒融、玄朗皆学无所成甚至半途而废。

  景云乘坐的遣唐使第三船遭遇暴风,远远漂流到林邑国,船上所乘之人大部分被土人所杀,生还者仅判官平群广成等四人。

  (二)留学僧

  荣睿——井上靖的语言简洁凝练,寥寥数语,生动传神。书中人物的对话不多,且对话都很简短。而对于荣睿,井上靖却给了他几次相对比较长的发言。

  生而为人,不能只是以生物的意志在吃、在睡、在生活,还有比这些更高级的东西,比如政治、比如学问等,这是有生命觉醒的人才有的思维。井上靖将这句话以荣睿之口说出来,可见对荣睿偏爱之深。

  普照——四人中,普照最为好学。无论是在前往大唐的船上,还是在洛阳、长安,普照一直手不释卷。井上靖在书中描述:“戒融来访时,普照始终是在读书。普照访问戒融时,戒融则都在等待访客。”井上靖着墨最多的人物也是普照,作者的思维想法大都是站在普照的视角来写。

  (三)使命

  历代遣唐使留学僧不乏优秀的人才,最传奇的是第十六次遣唐使留学僧空海。空海所著《文镜秘府论》,不仅促进了日本对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还是了解汉唐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这也是与生俱来的使命。每个生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使命。

  或许,第九次遣唐使留学僧的使命,就是礼请鉴真和尚渡海赴日。荣睿和普照为与鉴真成功渡海,历经十年流浪,甚至因此失去了留学生的身份、荒废了学业。

  当初,还在前往唐土的遣唐使船上时,在一次强烈的暴风雨中,一行人生死未卜,荣睿感慨说:“我想像这样的事,迄今有很多日本人经历过,不知有几百几千人葬入海底,活着回国的可能很少。一国的学问,不论在什么时代都是这样孕育的,靠许多人的牺牲而来,幸而不死的话,应该好好用功。”

  那么鉴真的使命呢?

  鉴真,将传法作为自己的使命。为了传法日本,他不惮劳苦、不惜身命,以六十六岁的年纪东渡至日本。而在他踏上日本国土之前,已经经历过五次渡海失败,双目也已在一次次的渡海劳顿中,失明了。

  信仰的使命,是一道光照在了心间,也照在路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侠骨柔情担大义 何止撑起半边天
使命
《东言西语》:挑战读者智识边界
“段”章取“议”
衡阳晚报版面十三A13使命 2020-05-22 2 2020年05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