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生日的时候,儿子在祝福的同时,发来了一个红包。
妻子在犹豫,接还是不接呢?
问我。我说,没有必要接吧。儿子参加工作不久,经济上还不太宽裕,有个祝福就很好了。
妻子在短暂的犹豫后,还是点开,收下了这个生日祝福红包。
让妻子决定收下这个小红包的理由是,这是儿子带着孝心的礼物。珍惜儿子对我们的孝心,培养儿子孝的品德,养成儿子一以贯之的孝,是比这个小红包更重要的事情。
妻子说,在我们并未要求的情况下,儿子孝敬我们,只要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我们就应该接受,这样既体现了我们对他孝心的接纳,也会让他延续这种孝。如果他通过种种途径来表达孝意,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不仅让他没有从尽孝中找到回报我们的机会,也会让他慢慢遗忘尽孝的责任。尤其是这种带有仪式感的生日祝福之时,更应该接受他的孝敬。
妻子的话,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对儿子的拒绝——
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国庆节回家时看到我穿的一双布鞋有些旧了,就对我说,要给我买一双好一点的北京布鞋。儿子想到要给我买鞋,当然是令人高兴的事。在闲聊中,我得知,一双布鞋要好几百元。想到儿子参加工作不久,工资不高,开支又大,我花二十元左右买的布鞋,穿着也蛮好,没有必要让儿子去为我花这么多钱。我提出不买了,儿子说那种鞋子穿着如何如何舒服,就买一双试一试……儿子说了很多,但我就是坚决不同意,儿子自然就放弃了他的计划。
在我看来,儿子有这份心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真去花这个钱。
儿子的确非常体贴我们,参加工作后,开始有了自己的薪水,虽然微薄,但是却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他的孝。
每一次回家,总要给我们带些小礼物。
在与朋友交往中,收到一些特产,他会通过快递寄过来,让我们品尝。
对于这些东西,我曾经多次拒绝他寄回来。既有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体贴(这些特产其实儿子可以自己吃,远在外地工作的儿子,还没有结婚,一日三餐都在单位和外面吃的,这些东西完全可以作为零食吃。儿子孝敬我们,我们也该关心儿子),同时也打起了经济算盘,现在虽然快递方便,但费用不低。有时儿子寄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快递费却支出较多,在我们看来有些不太划算……
虽然我们不希望儿子为我们如此用心,但每一次收到儿子寄来的东西时,一种幸福自然涌上心头。
用妻子的话说,我们终于开始体味到儿子的孝敬,也开始享受到来自儿子的“福利”了,有儿子真好。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劝报亲恩篇》中的孝顺描述,让我们从儿子的一些细节中感受到了。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孝的颂扬和倡导,是最广为人知的。
《孝经·三才》中这样倡导:“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其实孝不只是我们中国在倡导,西方国家也同样在倡导,只是他们的表达语言不一样而已。
国际工人运动的卓越活动家、法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拉法格,这位被恩格斯誉为“巴黎这个光明之城的一盏明灯”的伟人曾经说过:“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
孝之所以成为中西方共同的价值观,是因为孝在传递着一种伟大的感情,在延续着一种伟大的品格。让人间有温情,让世界充满爱!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的孟子曾说过:“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孩子孝,于父母而言自然是令人欢欣的事,但孩子的孝仅仅只是好了为人父母者吗?
当然不是,在我看来,孝是多赢之举。
中国有一句俗话:“敬田得谷,尊老得福。”
一个人如果有孝心,对自己是引福之举。对长辈尽孝的人,生活多福,后辈也会从中学样。
正如宋代林逋在《省心录》中所云:“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这句话就表明: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孝的广播和传承同样也于社会有益。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在孟子看来,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孟子所言发人深思,我们想想,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孝的传承,哪里会有太平盛世呢?
孝,于一个家庭,于一个国家,于整个世界,都是一种美好的品格,都会营造温馨的环境。
传承好孝,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我们知道,传承孝的方式有很多很多,但面对晚辈自觉在力所能及范围的孝敬,作长辈的如果真诚开心去接纳,其实也是一种对孝的传承。
想到这一切,看到儿子从外地寄来的礼物,我在温情享受孝心的同时,也把儿子的孝心往上表达。
儿子寄来的东西,只要是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我们都开心笑纳。但收到这些礼物后,我们不是自己享用,而是把这些东西送一些给父母,告诉他们,是他们的孙子从外地寄来孝敬他们的。
孝心通过这些小礼物在我们家中传递,有温馨,更有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