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全国各地水域整治如火如荼,为年久失修的农村河流“去病除疾”。当前,全力推进“样板河”建设,河湖治理持续掀起新高潮,河道看起来宽敞了水质也清了。然而,透过热闹景象的背后,一些地方基层在乡村河道整治工作中忽视生态修复,急功近利的个别现象令人忧虑。
有专业人士指出,如果河道保护工程和生态修复一度搁浅,今冬明春跟不上整治的话,防洪大堤遇上洪水冲刷就会造成新的灾害,蓄水泄洪能力将会大打折扣。春季雨水多,是汛期高发时段,一旦出现山洪暴发,河岸溃堤冲毁庄稼桥梁,受损的还是老百姓。
倾力打造乡村“样板河”“生态河”,集中整治“脏乱差”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依笔者之见,上级财政除了在政策上要给予地方倾斜,在资金上要给予充分保障外,还要为河道功能持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建立起督查机制完善整改,标本兼治聚焦水域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这就必须按照“水质净化、两岸绿化、堤岸亮化、巡河保洁常态化”的标准,持续开展乡村垃圾河、黑臭河综合治理管护。
全面推动河道整治、截污治污、生态修复、水质改善等具体工作,确保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整治管理目标,在措施上要做到步调一致紧扣环节。既要疏浚淤泥清理河道杂物,在河道内种植多种具有吸附氨氮、总磷等富营养污染物的浮水和沉水植物,防止旱季河水出现黑臭异味反弹,也要在堤岸上栽树绿化进行生态修复,久久为功,从根本上保护河道水环境安全,还百姓蓝天碧水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