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长群中出现的冲突,更多还是陌生人所谓平等自由语境下秩序调节话语权的争夺,“你凭什么制止、批评、指责我?”当制止、规劝被无视、被怼,进而便发生道德意义下的愤怒。而诸如身份、地位、财富等一切有优越性因素,都成了“带节奏”的筹码,如个案的女博士炫学历、身份和孩子优秀不过是掉进逻辑的俗套,这与很多家长群教师和学霸家长的中心地位的形成如出一辙。
可见,家长群的乱象折射出的不只是简单家长素质高下的问题,更深层次还是规则意识与共治思维的集体或缺,这也是为何人还是那些人,在不同的人际空间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千差万别。提升社会成员的规则意识,学会在公共生活中自控、彼此尊重,通过谦抑来维护基本的秩序,于人于己都是最好的选择。 ——评论员 木须虫
2.一桩小事,何以闹得沸沸扬扬?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并不复杂,家长群是公众场合,聊与孩子学习无关的话题,有错在先。但女博士的应对方式确实有失偏激,家长闲聊,劝阻的口气完全可以平和一些。实在不行也可以请老师出面制止,没必要口出恶语。
“这只是她个人素质问题,根据规定,学校也不好就此对她做出处理。”一件私事,确实没必要上纲上线。但是,这场“偶然事件”所折射的家长群生态这个老问题,却依然值得引发深思。
家长群虽然小,也是一个小“江湖”,绝不能任其野蛮生长,必须订立相应的规则。“潜规则”如果没有明确,就难保会有人“乘虚而入”。如果一开始就声明原则并及时提醒纠正,还会发生这次骂战风波吗?偶然背后,常常有其必然性。家长群里的是非,完全可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评论员 胡欣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