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今年9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批通过《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现正式公布。以制度保证校园、教师减少额外干扰,让教师专心于教学,专注于育人。
前段时间,苏浙渝等地关于给学生减负的政策出台,引发一场关于学生减负的话题讨论。而现在,关于教师减负的新政策,让教师专心教学,理应受到学校与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通读全文,《意见》对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拿出了“实招数、硬办法”,如:除教育部门外,其他部门不得自行设置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不得简单以留痕作为评判工作成效的标准,不得以微信工作群、政务App(应用程序)上传工作场景截图或录制视频等方式来代替实际工作评价;不得把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如庆典、招商、拆迁等)强制摊派给中小学校,并向教师下达指令性任务;不得随意让学校停课出人出场地举办有关活动,等等。经过清理,确保对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在现有基础上减少50%以上,清理后保留的事项实行清单管理。这里面,满满的都是干货。
10月11日,湘西乡村语文教师李田田,在其公众号发布一篇题为《一群正在被毁掉的乡村孩子》的文章。文章提到,学校极缺老师,但“开学以来,学校几乎每周都有检查,隔两天就要带学生大扫除。停课扫地是常有的事,我的语文课已停滞不前。有时甚至得提前两三天扫地,扫来扫去,治标不治本,检查一过,学生的行为习惯仍是老样子。”“我拿着国家的工作(资),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面对那一群信任我的学生,无法再装模作样地快乐工作。我读的书,我接受的文化熏陶,使我没法继续当一个哑巴。”
李田田的烦恼与困扰,折射出城市与乡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着各种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等事项,调研、统计、信息采集等活动交叉重复。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在落实安全稳定、扫黑除恶、创优评先等工作时,经常向学校和教师摊派任务,等等。
在很多部门开展的社会治理与创建评比活动中,都安排有类似“进单位、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等群众性、普及性的内容,而“进校园”也是其中之一。但凡有进校园的安排,就少不了检查考核的行动。于是,学校和教师就得花心思、下功夫来做迎检迎考的准备。评比考核过多、各种社会事务“进校园”等活动,侵占了教学时间,屡屡引得中小学老师“吐槽”。
在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世界,那种让教师与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不现实的。但是,校园与课堂、教师与学生,课堂是主阵地,教学是主业务。教师只有专注于教,学生用心于学,才能不偏废、不偏离、不受干扰。
好制度重落实,才有好效果。落实《意见》,切实给教师减负,让李田田们的担心少一点。把心思精力放在教室、用在课堂,心无旁骛搞教学,一心一意传知识,给学生们一张安心学习的课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