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定义很多,喜欢读书的人很多,背着书包读书的人就更多了。不读书与爱读书,其区别除了思想认识问题,还有一些客观原因。小时候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令我记忆犹新。一位从没读过书的父亲,关心儿子的读书情况,便问:“儿子,你在学校读书咋样?”儿子答:“爸,其它还可以,就是物理难懂。”没想到这位父亲笑着说:“儿子,只要你好好读书,屋里(注:当地方言物理与屋里同音)不用你管。”儿子哭笑不得。这句话还成了当地的笑料。
书,不管读得多还是读得少,世人大凡是读过书的。读书人总有些讲究,或要一杯茶,或要一支烟,或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林语堂先生则与众不同,读书和想问题的时候,非要脚的位置高于头顶不可。读了多少书?书读进去了没有?读了之后又怎么样?是人们常争议的问题。其实,这并没有明确的标准答案。如果从读书的兴趣和效果来看,读书的人倒是有三种类型:一是不爱读书而又不得不读;二是爱读书却沉缅其中不能自拔;三是善于读书。
中国人不管读书有没有用,骨子里崇尚读书。钱钟书的父亲为儿子起这个名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愿望和骨子里的倾向。
爱读书的人也难以数计。他们在书中沉得很深,往往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他们能读出黄金屋、颜如玉来。所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琼瑶迷、金庸迷。不少女孩模仿纯情的失恋者,在夕阳西下时,在雁儿林梢之地,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不少男孩会莫名其妙地给你一少林拳、一武当掌,看你是否具有铁布衫、金钟罩、金刚不坏之身之类的绝世神功。西方曾有人穿着歌德笔下人物的绿衣蓝裤,模仿少年维特开枪自杀;学安娜·卡列尼娜卧轨之事也常有所闻;因读书压力过大,或因读书无用武之地,造成轻生也时有耳闻。这是读者走火入魔之象。
爱读书,且善于读书,是一种美妙的人生境界。长于此道者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披沙拣金,探幽寻胜,得到真正的享受。他们把读得精与读得杂结合起来,能专善博。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爱读书、会读书、善于读书的人。
既然读书十分重要,又不能不读,那么,还是让我们学会好好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