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9月25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茅洞桥的乡愁
  谭  仕

  何为乡愁?诗人余光中写道:“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整篇诗作读下来,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意味悠长。但至于乡愁到底是什么,只是留下省略一万字的想象空间。

  年少之时,我就反复拜读了这首《乡愁》,也始终不得其解。自14岁远离农村,在城市里打拼近20年之后,我对余光中省略的一万字,反而在脑海中清晰起来。

  乡愁的韵味和真谛就在于——愁!为何会愁呢?这种愁是物资匮乏,没有丰盛的大鱼大肉,一个烧饼就能口水直流,倘若吃到豆腐也算是人间美味;这种愁是文化匮乏,没有高雅的歌剧电影,民谣儿歌就觉得妙趣横生,倘若有皮影也算是其乐无穷。这种愁不同于城市的繁华景象,没有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看着山水发呆,时光过得很慢……

  但这种愁,却不是苦。这种愁,触碰我们心中的柔软,想起来却是甘甜无比。

  衡南县的茅洞桥,就有这样典型的乡愁,中国式的乡愁。

  遗落在拾稻穗的篮子里

  不知从何时起,茅洞桥一带就有种植再生稻的习惯。再生稻其实是晚稻收割之后,在禾苗蔸上重新长出来的粮食。民间也有人这样教育子女:“你若有出息,就会像这割掉的稻子一样,还会再长出来。”其意是农村人要有一种顽强的精神,吃苦的精神,打不倒的精神。只要禾苗不是割得太狠,其实一般都会长出再生稻,很多农村人因此受到鼓励,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再生稻长出来之后,有时一亩田能收个百八十斤,有时顶多二三十斤。收割不能用机器,或者用镰刀一点点地割,或者只能用手一根根地拔。一天劳累下来,并无多大收获。但村民对于这一点点的收获,却甚是欢喜,像得到意外之财一般地惊喜。

  时至今日,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那样的场景:我的奶奶,提着一个小竹篮子,弯腰近九十度,在看起来荒芜的稻田里,慢慢地、慢慢地收割再生稻。这样的画面,既是物资匮乏的写照,也是那样地宁静祥和。

  时至今日,有人研发了再生稻丰产栽培技术,据说一亩田能产出几百斤。但茅洞桥的再生稻,依然如同几百年以往的味道,任其生长,没有轰隆隆的收割机声音。田野中依然是那种人工劳作的场景,勾起了我的无限思念。

  咀嚼在吃了不易消化的烧饼里

  茅市烧饼皮酥馅薄,清晰多层,味道香浓酥软,如今在衡阳地区已享有盛名。现在的人们都是把茅市烧饼当作点心来吃,但这世上烧饼最初的产生,大多都是为了解决长途跋涉中的饥饿。

  过去的茅洞桥是衡州至永州古道的必经之地,很多茶商、盐商在此歇肩落脚,然后再启程,远赴广东、广西。烧饼的保鲜期可达半个月左右,因为不容易消化,反而感觉更加饱肚子,从而颇受欢迎。

  难能可贵的是,茅市烧饼依然采用最初精细的配方和特殊的烘烤方式,以本地有机面粉为原料,按历代相传的手工工艺精制而成。有些商户为了使味道更加鲜美,在馅料中添加了新的成分,但依然可以咀嚼出那种乡味乡愁。

  我依然记得小时候,上学要走七八里路。因为粮食的不够富足,那种饥饿感现代城市学生不曾拥有。有些时候,破旧的书包里如果有两个烧饼,感觉真是非常开心。吃了烧饼,感觉自己还能多走十公里,脚下虎虎生风。

  小时候,新鲜的烧饼烘焙出来后,往往顾不上烫嘴就狼吞虎咽。也许食物总是饥饿的时候吃起来更有味道,那种味道只能在乡间品味。

  回响在重檐翘角的祠堂里

  茅洞桥的甘氏宗祠、全氏宗祠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规模相对较大,意味着两姓出了很多人才。全氏在晚清湘军时代出了两员武将,一个是担任过陆海四镇总兵的全彰镐,钦敕花翎记名提督,诰授振威将军(从一品);一个是诰授云南楚雄协镇、敕授武显将军的全彰盛。虽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俩被历史的烟尘屏蔽了百余年,所幸近年经甘建华先生的努力发掘,相继进入了省市县志。

  在一些特别的日子里,祠堂里会举行戏曲表演。有些农村是祁剧,有些地方是花鼓戏,茅洞桥的特色是灯影戏(皮影戏),现在最有名的艺人是年过八旬的陈诗佾。灯影戏表演没有音响,全靠艺人的嗓音,加之不宜远观,近距离地感受那高亢的唱词在田野中回荡,会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特别效果。

  现代人谈论的蓝图与梦想,在乡间简化为最通俗易懂的四个字——光宗耀祖。子孙后代有出息,祠堂里供奉的那些牌位都感觉有光彩,这也许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激励方式。

  行走在茅洞桥,虽然看不到像桂林山水一般的画卷,亦没有像徽式建筑的黑瓦白墙,但这里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茅洞桥的乡愁如同一壶地道的农村米酒,又叫湖之酒,不像茅台、五粮液一般名声大噪,有的只是粗粝食材的醇厚,既有浓度又不醉人,香甜爽口,有乡愁在焉。

  那些游子经过苦苦地追寻之后,也依然想回到这种日常。那些远去了的人情味,在这里一点点地苏醒。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云胡不归?”茅洞桥,向游子发出了心灵的召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去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忽而中年
茅洞桥的乡愁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茅洞桥的乡愁 2019-09-25 2 2019年09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