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沛林多年来致力于人居环境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他认为,衡阳市委全会提出建设最美地级市的目标,是今后一段时期内衡阳上下都关注的任务和话题,为衡阳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会议提出的“以最强执行力建设最美地级市的意见”,从建设最美地级市的七个内涵概念入手,对“规划美、生态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和谐美和形象美”七个方面进行了提炼,刘沛林主要从规划布局的角度谈谈对最美地级市的理解。
刘沛林说,以往的规划细分为城市规划、国土规划、环境规划、交通规划、景观规划等方方面面,新的规划要求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多规合一”,所以,新的城市规划叫做“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生产布局、居住空间、交通道路等城镇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如何从国土空间规划上建设最美地级市,重点要考虑五个方面:
一是城镇空间的整体框架要拉开,常言说,格局决定未来,有好的蓝图才会有好的格局,既然明确要将衡阳建设成最美地级市,就要在城市格局上相适应,所以, 一定要立足长远定格局。
二是要适当调整城市建成区的范围,准确地说是应该适度扩大城市建成区的范围。意见明确指出,要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加快城市行政区划调整,推动中心城区与西渡、南岳、云集、大浦等周边城镇融合发展,力争到202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达200万人。进一步完善县城和小城镇规划,支持耒阳市按100平方公里、其他县城按40平方公里的规模远期规划建设。刘沛林非常认同,他认为城市面积大了,人口规模、土地规模、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上去了,经济动力也会明显增强。
三是要强调生态环境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立足长远的理念和思想,一定要落实到位。通常说要加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融合协调发展,强调的就是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一定要加强“三江六岸”的滨水风光带建设、景观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着力打造有文化品质的“诗意栖居”之地。
四是要加强规划管理,加快开展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方案开展建设,切实增强规划的法规效应,杜绝随意改变规划的行为。
五是要充分挖掘和彰显好衡阳的历史文化优势。无论是船山文化、抗战文化,还是蔡伦文化、书院文化,都是可圈可点的,这些文化都是衡阳城难得的“乡愁”内涵所在,正好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一定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指示要求。
刘沛林在《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第1期撰写过一篇题为《衡阳:三道水口锁大江》的文章,湘江、蒸水、耒水在衡阳城汇流,因此造就了历史文化名城衡阳的山水文化,使衡阳城的性格既具有山的刚强,也兼备水的柔韧,既有山的仁义,也有水的智慧。这也是最美衡阳要发扬光大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