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餐饮”风生水起,让越来越多人沉溺于“快乐宅生活”:拿出手机在外卖App上点单,然后“外卖小哥”送餐上门,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美食。可以说,“网络外卖”已改变了不少人的餐饮方式。正如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网络餐饮收入高达4712亿元,占到全国餐饮业收入的10.6%,网络餐饮用户规模约3.6亿人。
可是,有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网络餐饮在消费扩张的背后,无实体店铺、无工商营业执照、无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幽灵外卖”以及带来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消费者。
自己在网上点了外卖,菜品或食材有问题,想上门投诉却连“门”都没有,几经辗转,才知道是藏身民房内的“幽灵外卖”;只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信息,就能在外卖平台成功上线一家黑餐馆……每每想到这些,我那准备点开外卖App的手指就会瑟瑟发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再让‘幽灵外卖’继续游荡”,相信已然成为当下国人的强烈心声。
相比较“落地生根”的实体餐饮店,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幽灵外卖”确实更可怕,它仗着隐蔽性、虚拟性、跨地域性等特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广大消费者根本无从维权。毫不夸张地说,潜伏在民房内的“幽灵外卖”其质量与安全如何,压根经不起细细查问,因为全凭经营者个人良心。
须知,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如今寄希望于网络餐饮自觉根除“幽灵外卖”显然不现实,那么尽快形成高压监管的态势则很有必要。尤其是面对着巨大市场、广大消费者,扎实筑牢食品安全监管防线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出手,对没有实体店铺、没有工商营业执照、没有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幽灵外卖”,早发现、早处置。与此同时,还要善于发动群众力量,积极拓宽投诉举报通道,严肃处罚“幽灵外卖”生产者,让其违法行为得不偿失。
当然,外卖平台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也要切实负起资质审查的责任。食品安全是良心工程,外卖平台不能只顾生意红火而罔顾社会责任,不仅要充分履行依法查验义务,还要想尽办法出实招,做到常抓常管。比如去年5月,多家外卖平台开始在网站建立违规餐饮店铺公示专栏并对其证照的真实性、合法性做出公开承诺,同时公布了的还有首批下线店铺名单。这就是一种值得借鉴推广的方式。
此外,对于“外卖代办”也要加强监管。此前就有记者暗访体验过,贴吧、微博等渠道出现的“外卖代办”,号称没有实体店、没有营业执照、没有食品经营许可的三无店铺,只需千余元,就能在外卖平台上开店。不管这些乱象的出现是利用了外卖平台的审核漏洞,还是仅以骗取店家费用为目的,都需要相关部门积极介入,依法惩戒,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