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
2019年06月14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
17国9个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首批科学实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12日在维也纳联合宣布,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从42项申请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

  1

  推动构建外空命运共同体

  这些项目来自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挪威、法国、西班牙、荷兰、印度、俄罗斯、比利时、肯尼亚、日本、沙特阿拉伯、中国、墨西哥、秘鲁等17个国家的23个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和私营实体等。项目涉及的领域包括空间天文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地球科学、应用新技术、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

  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王群说,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生动诠释了多边主义,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并始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构建外空命运共同体的鲜活写照。

  发布会上,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对中国政府向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空间站表示高度赞赏,称中国的这一举措有力促进了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使更多国家有机会参与载人航天技术研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说,下一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在支持入选团队实施项目的同时,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紧密合作,进一步完善并发布第二轮合作机会公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12日在维也纳联合宣布,17个国家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

  2

  是“全球共享太空”的伟大范例

  迪皮波在12日的发布会上说,中国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合作,为联合国所有会员国提供使用中国空间站的机会,是联合国“全球共享太空”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范例”。

  中国空间站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建造。去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联合发布合作机会公告,邀请世界各国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双方还共同成立项目评估选拔委员会及国际评审专家组,制订选拔工作计划和标准,主要围绕项目科学意义与工程可实现性进行评估。委员会经过两轮审议,最终确定了第一批9个项目。

  12日宣布的这些项目来自17个国家的23个机构,涵盖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航天医学、空间物理、应用新技术等诸多前沿科学领域。

  “这史无前例,令人激动,将给很多没有机会进入太空的国家提供机会。”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前会长、莱斯特大学空间与地球观测研究所所长马丁·巴斯托如此评论。

  3

  比国际空间站更国际

  巴斯托说,现在的国际空间站上虽然也有来自很多国家的实验项目,但这些实验机会通常只限于其合作伙伴,“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化程度虽然很高,但存在局限”。

  他认为,中国为联合国所有会员国提供使用中国空间站的机会,在促进太空探索与合作方面释放了非常积极的信号。他特别提到太空合作可以提供一种“软”外交影响力,自冷战以来帮助改善了一些国家之间的关系。

  中国空间站还将继续开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下一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在支持入选团队实施项目的同时,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紧密合作,进一步完善并发布第二轮合作机会公告。

  4

  将提升申请国航天科技能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表示,此次定选的相关项目不仅能够带动相关科学技术领域进展,还将有效促进项目申请国家的航天科学技术发展和科研能力提升。

  据林西强介绍,这次项目遴选标准之一为科学意义突出,能够大幅带动相关科学技术领域进展,或能有效促进项目申请国家的航天科学技术发展和科研能力提升。

  “比如,这次入选的‘太空肿瘤’项目将对癌症病因的理解产生重大科学影响,并为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部分混相流体在微重力下的行为研究’将促进申请国家更好地理解重力相关的混相过程,指导地基相关工业过程和化工/生物化工产业的创新。”林西强说。

  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林西强表示,未来空间站任务中,中国载人航天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和航天医学等多个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成果。

  5

  中国空间站预计2022年前后建成并投入使用

  目前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目前稳步推进,主要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已经完成,各系统正在按计划开展初样、正(试)样研制及试验,预计2022年前后建成并投入使用。

  据悉,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I、梦天实验舱II,每个舱段规模20吨级。

  其中,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已经完成初样阶段综合测试、真空热试验等大型试验,即将转入正样阶段。问天舱和梦天舱已经完成初样舱体结构生产,正在开展总装工作。

  中国空间站运行轨道高度340公里至450公里,可容纳3名航天员同时在轨工作生活,轮换期间可容纳6名航天员。空间站建造完成后,预计使用时间长达10年,届时国内宇航员也能多次往返并常驻太空了。 

  相关新闻:

  国际空间站对私人“售票”释放哪些信号

  美国航天局近日宣布,国际空间站将对私人“售票”,首批太空游客最早于2020年成行。作为一个已运作超过20年的国际合作项目,国际空间站为何现在要启动“旅游”业务?

  总体上看,作为“景点”开放是国际空间站商业化计划的一部分。美航天局近日在纽约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召开发布会宣布,将取消对空间站营利性活动的限制,最初将每年分配5%的空间站资源给私人机构,包括90小时的宇航员工作时间和175公斤的货物发射能力。

  美航天局首席财务官杰夫·德维在发布会上说,国际空间站商业化“将使美国航天局能够集中资源,到2024年让下一名男性和第一名女性登上月球”。

  分析人士认为,国际空间站商业化解禁是特朗普政府发展“太空经济”政策的体现,有助在近地轨道上形成公私竞争的繁荣局面。

  国际空间站是一项国际太空合作项目,在距地面约4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运行,其主体由俄罗斯舱段和美国舱段组合而成,另有欧洲航天局的轨道设施和日本的实验舱等。 

  自1998年第一个组件发射入轨以来,国际空间站已成长为一个重达数百吨的“庞然大物”。它的设计寿命一开始只有15年,但后来两次获得延长。美航天局目前的计划是,推动空间站商业化,从2025年起终止对它的直接支持。

  数据显示,1993年项目启动以来,美国政府已为空间站花掉约870亿美元,目前每年运维费用达30亿至40亿美元。空间站开支巨大,给美国政府带来不小压力。据美国科技网站“临界点”报道,美航天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去年8月专门召集一个委员会,研究美航天局航天活动商业化问题,甚至提出出售火箭冠名权的想法。

  美航天局在宣布空间站对私人“售票”的公报中指出,美航天局在近地轨道上的最终目标是与工业界合作建立一个强大生态系统,美航天局作为客户之一以较低成本从中购买服务。换言之,包括空间站在内的近地轨道活动,美航天局今后不再自己搞,而是要从私营企业购买,并相信这将降低成本。

  美国对太空资产私有化的探讨由来已久,里根政府时期已开始尝试,并立法推动有关卫星项目的公私合营,但这项政策一直伴随巨大质疑。

  就国际空间站而言,人们自然要问,其商业价值是否足够大?按美航天局计划,购买空间站资源的业务主要面向需在微重力环境下制造、生产或开发商业应用的公司。但近6000万美元的旅费必定让多数人望而却步,而空间站高昂运维费用也让将来有望接手的私企感到畏难。

  在美国,还有不少人认为“放弃”国际空间站是短视行为。“临界点”的报道称,如果美国政府停止对空间站的支持而重返月球计划未按时实施,美国宇航员短期内有可能面临在太空中无处可去的尴尬。综合新华社消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17国9个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首批科学实验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17国9个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首批科学实验 2019-06-14 2 2019年06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