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获悉,截至2018年底,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达到45.9万个,占比46%;社会办医院数量达到2.1万个,占比63.5%;社会办医床位、人员、诊疗量占比均持续增长。但同时,社会办医服务能力水平总体不高,医疗技术、学科水平、服务质量、品牌声誉等方面存在短板,有些地方政策落实不到位、不规范、监管不完善。为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意见》立足社会办医发展实际,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主线,从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简化审批服务等6个方面入手,提出22项政策措施。
1
政策“大礼包”有哪些内容?
政府支持力度4项措施
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方面,包括拓展社会办医空间、扩大用地供给、推广政府购买服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4项措施。
各地在安排国有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时,本地区医疗设施不足的,要在供地计划中落实并优先保障医疗卫生用地。按照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支持向社会办基层医疗机构购买服务。营利性社会办医,包括诊所等小型医疗机构,可按规定享受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放管服”4项措施
在推进“放管服”,简化准入审批服务上,包括提高准入审批效率、规范审核评价、进一步放宽规划限制、试点诊所备案管理等4项措施。
各地出台优化社会办医跨部门联动审批实施办法。将社会办医纳入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及评价体系。社会办医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告知承诺制。在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开展诊所备案管理试点。
公立民营合作3项措施
在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的分工合作方面,包括发挥三级公立医院带动作用、探索医疗机构多种合作模式、拓展人才服务等3项措施。
支持社会办医与公立医院开展医疗业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合作。全面实行医师、护士执业电子化注册制度。
运营管理服务4项措施
优化运营管理服务包括优化校验服务、优化职称评审、提升临床服务和学术水平、加大培训力度等4项措施。
社会办医专业技术人员与公立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一样同等参与职称评审,且不受岗位比例限制。医学类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选择坚持公开平等择优原则,一律不得对拟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医疗机构的性质进行限制。各地政府使用财政性资金开展或以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名义组织的相关业务和人才培训,要为符合条件的各类医疗机构平等提供名额。
医保支持政策3项措施
完善医疗保险支持政策包括优化医保管理服务、支持社会办医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等3项措施。
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动态化管理,将更多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纳入定点。制定出台互联网诊疗收费政策和医保支付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与社会办医联合开发多样化、个性化健康保险产品,与基本医疗保险形成互补。
监管体系4项措施
完善综合监管体系包括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等4项措施。
要求加大医疗行业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综合运用日常监督管理、医疗机构校验、医师定期考核、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等手段,加强对医疗执业活动的评估和监管。相关处罚信息统一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国性和地方性医学相关社会团体要同等吸纳社会办医及其医务人员,做到一视同仁。
2
民营医院、诊所优秀医生短缺怎么解决?
眼下,社会办医发展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难题,尤其是缺乏优秀医生。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回应说,优秀医生短缺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面临的问题,在基层和社会办医中表现尤为突出。
他表示,国家卫健委已经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加强新生医师队伍的培养。此前,国家卫健委会同教育部下发一系列文件,发展医学教育,培养专科人才。推进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改革,优化考试报名条件,促进医学院校更加高质量办学,保证医师基本素质。
同时,为提高现有人才水平,适应多层次办医的需求,尝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以来已经招收了48万医生。
另外,为促进医师向基层和社会合理流动,2014年,下发关于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管理文件,科学配置医师多点执业,把医师执业的机构注册变成了区域注册。
“到2018年,在多机构执业的医师已经达到了16万人,这16万人当中相当一部分都到了社会办医的医疗机构,给社会办医人才保障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张宗久说。
3
到民营医院、私立诊所看病
能否报销?
在非公立医院看病能否医保报销,是不少患者非常关心的问题。记者注意到,《意见》提出要优化医保定点前置条件,缩短申请等待时间。社会办医机构正式运营三个月后即可提出定点申请,定点评估完成时限不得超过三个月等具体要求。
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说,将指导地方严格执行有关政策,重点为社会办医机构申请医保定点提供宽松的环境。压缩定点申请、专家评估、系统改造等过程的时间,为社会办医申请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提供便利。
同时,完善医保定点管理机制,研究完善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办法及相应的经办规程、协议范本。
此外,进一步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开展医保信用管理,完善基于大数据的医保智能监控体系,提升智能监控质量,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的退出机制,严厉打击恶意欺诈骗保的行为。
4
公立、非公立医院如何
“一碗水端平”?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王贺胜介绍,近年来,社会办医取得了长足进展。截至2018年底,社会办医机构数量达到45.9万个,占比46%;社会办医院数量达到2.1万个,占比63.5%。社会办医的人员、床位、诊疗量占比均保持稳定增长。
他坦言,我国社会办医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公立医院相比,在服务能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需要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如何保证社会办医和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王贺胜指出,《意见》在审批准入、审核评价、校验服务、人员资质、监督管理等涉及医疗质量安全的方面,对社会办医和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同等待遇;在规划、税收、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向社会办医进一步倾斜。
《意见》要求,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为社会办医留足发展空间;政府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不做规划限制;社会办医可按规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税收优惠;面向社会组建的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和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社会办医行业组织和社会办医人员。
综合央视网 新华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