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忙做填词课,分明苦中求索。日夜沉浮,古今寻觅,追溯源流因果,释疑解惑。叹词海无涯,韵河还阔。水复山重,兴观群怨遣谁和?
痴情埋首负轭,只因缘分在,千金一诺。惟愿同侪,齐头并进,坎坷悠然踏过。勤耕细作,更广种薄收,定当丰硕。水到渠成,自斟还自乐。”
这阕词作为编讲《散曲简介暨散曲写作概况》的前言,也许有些唐突——讲的是曲怎么扯到词上面去了呢?其实,元曲中的散曲在诞生到成长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与词乃是“双胞胎姊妹”而难以识别。2016年春,衡南县诗词楹联学会把我作为词曲辅导教师,推荐到县老年大学讲课,原本安排我先讲词,是我自己要求先讲曲的。这部书稿就是我两年来在两所基层老年大学的散曲教案,经过重新整理汇编而成。
教学不同于自学,要给别人一瓢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又因为我是全国及省市三级诗词学会会员,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衡南诗联》执行主编,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还因为兴趣使然,虽苦犹乐……
以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训练及体育事业管理为职业的我,没想到退休后不再在体育上有什么作为,反倒成了基层老年大学颇受欢迎的散曲教学者,这是不是哲学所说的从偶然到必然那种“无心插柳柳成荫”之现象呢?这里,给大家讲一个颇富因果论的故事。
我于54岁从县体育局退居二线,放弃了公务繁忙,也没有了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操劳,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且衣食无忧、住行不愁,我开始“重拾旧山河”——继续做作家之梦:在续写起草已久的纪实性小说《陈人故事》)、散文随笔(《陈人小品》)、工作回顾《我的体育人生》等的同时,也开始以《陈人诗歌》为题,辑录自己多年来拉拉杂杂写下的旧体诗词。
2013年冬,我与县诗联学会符孝高会长在家乡一次酒会上相遇,他说想把我的大哥许天锡拉进学会来。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那你何不把我也拉进来?我跟大哥学的诗词,还会电脑呢!”那天我正好带了前不久制作的《天宝长短句择录》,当即拿给他看。他看后说道,你搞体育不错,没想到诗词也写得蛮好,我带回去给学会其他同志看看。过了几天,他反馈信息说,大家认为蛮不错,你再以“钓鱼”为题,各写一首诗词给他们看看。于是,我花了4天时间,写出5首命题诗词。
就这样,我在翌年春天正式步入民间诗词圈子,几乎每天都要花费几个小时,在诗词曲联的理论学习和写作实践上。迄今为止,自网络下载整理了数百万字相关参考资料,也在网上或者实体书店甚至地摊选购了上千元有关书籍,有选择性地系统学习,以加强诗词曲联基础知识的积累。
我还特别关注本地与外地诗联刊物动态,收集刊物以及诗友赠送的作品集,包括《衡州诗词》《湖南诗词》《中华诗词》等,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些刊物尤其是县乡两级、特别是个人作品集中,散曲作品非常少见。我曾给某市级刊物投了一个北曲散套,结果被编辑删去其中一支带过曲,不伦不类地予以刊发——直让我愕然!而衡阳境内的老年大学,从没有一所开设散曲课。在几次参加全国性民间诗词活动中,也从未有过散曲的议题。
怎么会是这样呢?我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家对散曲的认识偏颇于俚俗。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不仅是当今中华民族文化强国的又一个重要措施,也让那些像我一样在传承发展传统格律文学之路上,追着夕阳艰难而又快乐跋涉着的人们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