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本报记者 张志伟
耒阳红薯粉皮名扬三湘,为耒阳四宝(即耒阳红薯粉皮、张飞醐酒、江头贡茶、耒阳茶油)之首,2010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评为中国地理标志商标产品。耒阳红薯粉皮色泽光亮,白中泛青,身干条细,均匀片薄。食之Q弹爽口,软而香甜,嫩而有劲,既可作主食,又可作菜肴。
在耒阳市太平圩乡凤光村,制作红薯粉皮是家家户户都精通的传统手艺。1月14日,凤光村村民周珍运和丈夫正忙着红薯粉皮的蒸制拉薄。记者一行亲眼见证了红薯淀粉的升级转化:舀一瓢红薯淀粉放在蒸锅的锡盘里蒸几分钟,蒸熟后把锡盘取出,将粉皮铺在簸箕背面,再凭手法的张力均匀把粉皮往四周拉,使粉皮块越拉越薄,然后放在旁边的格子架上搁置几分钟。晾到半干时取下来叠在一起,用机器均匀切成粉条。阴雨天气时,架在房间里用炭火烤干;如果天气晴好,搬到外面晒干即可。
周珍运告诉记者,以前制作没这么大规模,每逢周二、周日赶圩的日子将红薯粉皮挑到集市上去卖,还担心能否当天卖完。“现在不愁咯,自从2018年9月村子里建了好几个农村电商服务站,有货就直接交到那里,按市场价收购,收入不少一分钱,还省时省力。”周珍运谈及她家农产品触网后的好处笑得合不拢嘴。
据了解,为创新精准扶贫方式,耒阳市打通“平台建立”与“农产品销售”两条脉络,切实解决了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难题,帮助贫困户把一年的辛勤劳作换成了真金白银。仅2018年,耒阳市发展电商企业10余家、个体网店经营1200余家,实现农特产品线上交易额1.4亿元,建立贫困村电商综合服务站34个,带动800名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余元。如今,红薯粉皮、茶叶、醐酒、茶油等农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销量十分可观,带动太平圩乡、长坪乡、导子镇、余庆办事处、坛下乡、大和圩乡、大义乡等贫困村脱贫致富。
耒阳市某电商平台负责人谢振南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整合资源,在产品开发与整合、微店分销数量、团购业务、批发外销和本地零售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保证产品质量、做好服务的前提下,让耒阳土特产真正走出去。
制作
摊凉
晾晒
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