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朋友圈最大的鸡汤文就是有关孝顺这一块的,动不动就会拿孝顺父母来感化大家。
古代的皇帝们习惯“以孝治天下”,民间最流行的话就是“百善孝为先”。最早的汉语中对于孝的定义是“夫孝者,德之首也。”这个字的字形就是“老”的一半加个“子”,也就是人老了得让这个儿子来继承。本来呢,中国古代对“孝”的解释是非常清楚的,可是到了今天,大家反而只记得“孝顺”了。顺,大家都知道,按照老人家的意思来办就是了,他怎么说我就怎么听,父母命要遵从,多简单。我是个孝顺的人,该得到社会的认可。不是天下人人都得孝顺吗?
中国是文明古国,凡事都讲究追根溯源。我们来看看传统文化中对孝的完整要求,再来分析为什么我们今天只强调“孝顺”。
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一句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专指男性后代,与女性无关,这个传统观念已经被无数次地批倒批臭了,用不着我来多说。那既然是不孝有三,还有那俩呢?其实古人是这么说的: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什么意思呢,第一种不孝,就是一味地顺从,只会听父母的话,见父母有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第二种不孝,就是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努力工作来供养父母。这里的不为禄仕,是批评那些沽名钓誉的隐士,只顾着自己名声的高洁,不去做官,却不想想父母年老了需要吃饭穿衣。中国古代是有很多隐士的,做隐士而能名动天下。这种宣传手段,算是功名富贵曲中求,人生的一种策略而已。第三种不孝,才是到了一定的年纪,老是挑来选去,不好好娶妻生子,致使家族的祭祀面临中断的风险。中国古代一个国家最大的两件事就是打仗和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唯戎与祭。那对于一个家族而言,祭祀也是头等大事,得有人给祖宗牌位点香烧纸钱啊。
古人有说“孝”就是“孝顺”吗?
那为什么我们今天不去好好遵循老祖宗的孝顺规则,反而只强调“孝=顺”了呢?这背后或许隐含着自己不可告人的心理——我很孝顺,我什么都听我父母的,所以我没什么责任。不肯承担责任,不敢承担责任,就只能把孝简化成顺了。顺,多简单,你说什么,我做什么。你错了,那是你的错,与我无关。我的人生有偏差,那也是你的错,因为我听了你的话,你得为我承担责任。这就是顺的真正心理机制。
很多人会拿“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来为自己的“孝=顺”观念做解释。古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底下所有的父母亲都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会有对的时候,也会有错的时候。面对他们的错误,我们不要太过紧张,也不要太过刁难,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的过失,就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父母的过失。孔子对他的弟子曾参说过一句话:“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他告诉学生,父母要打你的时候,如果他只是轻轻地打打就罢手,那你就让他打好了;如果他们情绪完全失控,非把你打伤打残不罢休,那你赶快逃离。因为那样的后果会陷父母于不义之中。挨打也是要有技巧的,如何既周全了父母,又保护了自己,共享双赢的局面实在需要智慧和勇气。
记得有一次,我所带的成长小组在讨论到孝顺这一块时,有个男子汉听了我的分析,就说:老师啊,你说的不对,那《弟子规》上面不是有句话么,“父母命,须顺从”,和你的说法不一样呢。我告诉他:没有错,《弟子规》上确实有这么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父母的话是对的,你在思考之后要听他们的。因为《弟子规》后面还有几句话:“亲有错,谏使更,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什么意思呢,父母错了的时候,你要劝说他,让他们改变;如果你劝了,他们不听,就要好言好语地反复劝说;如果还是不听,就要边哭泣边劝说,即使他们打你骂你也要无怨无悔地劝说。你看,好好的《弟子规》,读来读去,只记住了最能让自己轻松的一句话,后面考验自己耐心和勇气的话统统不记得了。可见,我们是多么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
孝如果只剩下了顺,上香的时候,记得祖宗正在拿斜眼瞅着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