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有空白,静下心,才能听到大自然中最微小的声音,才能看到最细腻的变化。且看——
文人画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自南宋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留白。
唐代诗人柳宗元有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南宋画家马远的一幅《独钓寒江图》表现的就是这种诗的意境。茫茫大江中,一条小船、一位老翁独钓于此。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寥寥几笔,却表现了浩茫大江中垂钓者的逍遥自在。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而且还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思之不尽。这种诗—般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在艺术上则是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结果。
马远是南宋著名宫廷画家,擅画山水、人物,善于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所以又被称为“马一角”。马远的儿子马麟也是当时了不起的画家,深受当朝太后的喜欢,尤其是他的《静听松风图》。
画里有两棵高大挺拔的老松树,松针和枝上的藤蔓都是顺着同一个方向拂动,在高处的摆动得尤其明显。一位文人衣襟微开,翘着左腿,姿态非常随意而悠闲,正在森林里乘凉。再细看他的表情,似乎正在凝神倾听风拂过松针的飒飒声响呢!
大家想想,为什么是听松风呢?为什么不是别的叶子或植物的声音。因为,只有松针,风吹过来似乎没有什么声音。所以,如果不能把心静下来,是无法观察到这种大自然中最细腻最微小的变化的。
留有空白,静下心,才能听到大自然中最微小的声音,才能看到最细腻的变化。
人生最难得是留白,做事做人不要做满,恰到好处才好。这是给自己一个思考和反省的空间,也是给自己情绪一个空间,这样才是感受美好人生的开始。这是佛家和道家的空灵,也是儒家的中庸之道。
人若是能恰到好处的留白,才是感受美好人生的开始。我们的人生有时候常常感觉到是塞满的,工作是塞满的,人际关系是塞满的,这种处处被塞满的状态,自然会让我们的情绪不安烦躁,不得稳定安宁。
人类在不断追求快速。但追求多之后,我们失掉了清除、清理的能力。就如一个U盘被塞满了,又不能清除,就缺乏了容量。我们的心灵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心灵塞满了东西,没有清除,其实我们无法容纳新的感观、新的感受、新的观念。
我们是不是可以清理干净一些无效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更简单,从空白再来呢?在这样的一个状态里,我们可能会感谢空白、感谢通畅、感谢宽容。试试看,当我们从自己的感观当中,拿掉一些太过塞满的东西时,从自己的心灵里拿掉一些太过塞满的东西时,自己回复到一个空的状态,可能会对生命有更多的感受,也更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