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信以为真,就那样放手干了;一个早有防备,听到等于没听到,该怎样还怎样,一如平常。这一测,就测出了差距。且看——
人比人,气死人。两个人学历、资历不相上下,一同进的公司,努力工作,积极上进,自我感觉都还不错,前景看好。相互勉励,你追我赶。
直至有一天,毫无征兆,一个是悄无声息得到提拔重用,一个是原地踏步。没被提拔的一下就有了失落感,于是也有了困惑和抱怨。
找了一个机会,这俩人痛痛快快地喝了一顿酒。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前前后后,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大大小小,彻底地梳理了一遍,为的是看看为什么会是这样?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比学历。都是全日制本科,一个专业。
比资历。一起进公司的,都在公司本部。
比能力。看不出有多大差别。都受表扬,拿奖金。
比态度。都兢兢业业,没有人说过什么。
那会是什么呢?比来比去,两个人都有些迷茫。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提与不提,用与不用,老总总有个标准,有个说法。
聊着聊着,两只酒杯又碰到了一起。“咣”的一声,那个被提的似乎忽然想起了什么,酒杯放到嘴边又放了下来。问同伴:“记得有回老总出差,把你叫去,跟你说了什么?”
被问的这个人一下子蒙了,不解地回答:“问这干嘛?”挠了挠头,还是记起事了:“老总说,他这段时间要外出十多天,公司的事全权交给我。有什么事完全可以做主,他都交代好了,要我只管做就是。”“那你后来是怎么做的?”“既然老总说了,当然就按老总的意思办。怎么啦?”
那人一声叹息。点着同伴的额头说:“你呀,太不开窍了,问题就可能出在这。”
的确如此。在老总出差的那段日子里,这个人比平时更卖力。能做主的大胆做主。有些事,想起要给老总汇报,心里竟然没有底气。记得老总的交代又放下了,自己做自己的,小心翼翼,生怕有什么闪失,还好一切平安。老总回来,如释重负,以为交了一个好差。给老总汇报时,只记得老总的眼神透着一丝诡异,只轻描淡写地“嗯”了一句。同伴当时只是有些诧异,以为没什么。
怎么会有问题呢?那个人说出了自己同样的经历。
也是老总外差,也是老总如此这般交待。而他的处理方式却不是这样的。就在老总走了没多久,公司接到一宗重要的业务。按理说,老总有交待,自己有能力处置。但想来想去,却不敢擅自作主,千方百计打通老总电话,专题请示。电话里,虽然老总一再重复:“这些事情你完全可以自己拿主意……”看起来的批评都是嗔怒,也有一种说不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那事就按领导的意思处理了。有人开玩笑说这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浪费机会。这回是旁观者迷,当事者清。了解老总性格和坚持这样做,肯定没错。果然老总回来,着实表扬了一番。
一样的情况,不同的处理方法导致不同的结果。信任不信任据此评价,差距从此拉开,一个被提拔,一个在原地不动。
回放一下这两个人对老总交待工作的处理方式。一个应当是最忠实的执行者:一丝不苟,老实忠诚,说作主就担当,说不汇报就不吱声。错了吗?没有啊!老总就是这么说的。一个却不作主,还是请示汇报,去叨扰老总。这明明不对嘛,老总说好不管事,已经放权了。这样不听话,却偏偏得到赏识和信任。
锣鼓听音,说话听声。老总话是这么说,可心里却还有小九九。“我走之后,公司的事情就先交给你了,你可以全权作主”,真实的意图应该是用作试探。在自己出差后,是否真的决定自己拿主意。同时隐含着要求,公司的事情还是需要向自己请示。一个信以为真,就那样放手干了;一个早有防备,听到等于没听到,该怎样还怎样,一如平常。这一测,就测出了差距。
作为领导讲话,在通常情况下会选择含蓄和委婉,话中有话,弦外之音。口上说的,不一定是心里想的。可能习惯于将真实意图隐藏在话语之中,这就需要下属自己去发掘去推测了。如果仅仅是领会话语的表面含义,那就可能会造成误会和曲解。如果能捕捉到领导话语中夹杂的另一层含义,就能领会领导的意图,得到领导的赏识。
听领导的话,是个技术活儿。这不是听那么简单。
多少用意要去“听”,不容易。
扫一扫!新功在这里
心语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