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18日,“衡阳正青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蒸湘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蒸湘区委副书记、区长袁谷平介绍了40年来该区综合实力、城乡面貌、民生事业等各领域发生的喜人变化。
蒸湘区前身是衡阳市郊区,2001年5月28日挂牌成立蒸湘区。该区位于衡阳市西部,因蒸水河在此与湘江合流贯穿全境而得名,总面积10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余万。蒸湘区环境优美,山水独具,被誉为衡阳的“城市绿肺”和“中心花园”。
40年来,蒸湘经济建设实现了由“量变”向“质变”的大转型。1980年,郊区经济结构单一,社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接近。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该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8.89亿元。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也由1980年的7479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208亿元,是1980年的278.11倍。2017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4∶53.3∶44.3,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同时,蒸湘基础建设实现了由“农村”向“都市”的大变样。1980年,衡阳市郊区共辖9个人民公社,103个生产大队,819个生产队和6个农场,全区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农田占全区总面积的40.45%,是典型的农村面貌。随着改革的深入,该区由农村逐渐演变为一个现代化都市,并成为宜业宜居的全省文明城区。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区累计投资5000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00多个,集中处置十多年来征地拆迁安置房建设遗留问题69个,打造城市小花园和绿化亮点40余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6平方米,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66%,创建省、市级园林式单位2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