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年过半百的人,对回乡知青那段历史并不陌生,甚至记忆犹新。
那个年代怎么会有回乡知青,这也是当时的社会状况决定的。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城市知识青年坚决响应党的号召,不断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就叫下乡知青。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务农,名曰回乡知青。
当时,回乡知青在农村的占比是比较低的。
农村一个千多人的生产大队,高中毕业生屈指可数。但他们很难找到一个发挥作用的载体,也没有更多选择通向理想的渠道。
在那个四平八稳的年代里,回乡知青要捧到一个“铁饭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的发展前途,就装在一个篮子里,即大队党支部的推荐使用权。回乡知青要推荐上大学,参加招工招干竞选,或者在当地农村担任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大队干部,甚至农机手、电费管理员等等,只要大队党支部不认可,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有用。
一个回乡知青,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关键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跨出校门回到家乡,你就是一个农民,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少一些书生气,多一点泥土味。只有老百姓从心里喜欢你,把你当作可亲可敬的人,向你说出自己心里话的那一天,你才能看到希望。
在那个年代里,读过书的农民屈指可数,老百姓最渴望有文化的人。一个村能有几个中学毕业生,村民要写一封家书,邮寄一个包裹,拟写一份契约,书写几副春联的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
每个回乡知青也一样,不论你心里装着什么理想,必须从头做起,先要学会做农事,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增强科学种田的看家本领。
农民很实在,做人讲原则,谁有本事就听谁的。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就是英雄好汉。每一个回乡知青,只有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才能在群众中产生好印象,留住好口碑。
大队党支部基本上把回乡知青当作“万金油”使用,哪里最艰苦,就往哪里放。别人不愿去的地方,就安排回乡知青打头阵。公社向贫困山区派驻“双抢”工作队,组织精兵强将冬修水利设施,平时完成突击任务时,回乡知青要占大多数,成为骨干力量。
在当时的农村社会里,确实存在“两头冒尖”的现象,特别优秀的青年人,可能被推荐上大学,或者成为大队干部、民办教师、赤脚医生。而个别好逸恶劳,还经常闹事,不服从管理,被群众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青年人,也会通过招工,或者安排到社办企业的渠道,让这些人不再成为生产大队的“包袱”。
如果在那个年代,你会如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