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变更当慎重
笔者近日读了《“城北路”该改名了》,文章认为耒阳城北路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如今已完全成为了一条城区中心大道,仍称其为“城北路”已不合时宜,容易让人感到困惑。对此,笔者认为地名变更应慎重推敲。
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一条道路的命名,应该讲都有其渊源,经久而久之的推广应用,早已约定俗成,凝聚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能动辄更名。正如《“城北路”该改名了》一文所言,地名也好,路名也好,应该真实反映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精神风貌或者地理概况。“城北路”这个名字,见证了耒阳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人们由它就能想到20年前耒阳城区的狭小范围,对照今天的中等城市区域,就可以感受到一种砥砺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如果一处地名或者路名非要切合眼前的地理概况才行,那耒阳乃至中国需要更名的地方实在太多,无法应对。
近看耒阳古街——南北正街,岂不第一个要更名?她是古耒阳最中心最周正的一条街道。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耒阳城区中心早已偏移,南北正街已成偏街狭巷。所以,城北路或许不合“时”宜,却合史宜、事宜,因为“城北路”已成为耒阳城市发展的历史名词,她承载着耒阳相当的文化底蕴。
事实上,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乃至一条道路,重在质量内涵建设,与名字没有必然关系。如果质量没有搞好,缺乏内涵,名字再好也不副实。比如,早些年有人呼吁将“耒阳市”更名为“蔡伦市”。其中一条理由是,“耒”字生僻难认,蔡伦是中国科学文化巨匠,更名为“蔡伦市”易于宣传推广耒阳。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代表农耕文化的“神农创耒”较之“蔡伦造纸”,它的历史更悠久,底蕴更深厚。当然,要有效宣传推广耒阳,还得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不是单靠更名就能奏效的。
对于城市、道路的命名,笔者以为应宜把握好三点:一是要突出历史性,要体现历史文化,尽量保留老路名,体现城市发展史;二是要突出方位性,要切合实际地貌,方便市民寻找和记忆;三是要体现多样性,命名既可用相关的地理特征,也可以用名诗名文或本地佳句,还可用相关联的历史文化名人。基于以上三点,更名一定要慎重,不能轻易为之,更不能厚此薄彼。更何况,改个名,要改档案、改资料、改门牌号码、改人们的称呼习惯,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实在繁琐,实在没有必要瞎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