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窗前看风景。
墨色的浓云,沉沉的,挤压着天空,仿佛要坠落下来。一条光带悬垂在一排树木的上头,屋子里的光线霎时暗下去了。过一会儿,只听见沙沙的雨声,像珠落玉盘,像给爱人拉的小提琴曲。天幕灰蒙蒙,黑云散开,光耀隐没。远看朦朦胧胧,树木、房屋被轻烟笼罩,似乎与天空浑然一体。忽而白雾消失了,雨停了,天边出现一抹彩虹。此时,天空更显澄澈,清明。
雨中的风景有不变的,也有变化的。景物依旧,雨来临的前前后后,光线变了。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行走在语文的路上。语文课程改革也像雨中的景观么?是回归到阅读本身,还是颠覆重构呢?抑或是在不变与变中行走么?又或者什么可以变,什么可以不变,甚至永远也不会变呢?
我正参加语文学科的信息技术培训,学习白板制作微课等。近来,市县也举行各学科微课比赛。早一段时间,我第一次接触微课,在网上查了不少资料,原来微课是用不超过15分钟的时间,对课文某一重点问题的讲解。其间,我听一位教师上《爱莲说》,印象特别深刻。他声情并茂地朗读,和学生探讨莲与菊、牡丹的对比,就像日常谈话一般。这些细节,如春风化雨不知不觉地浸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引起听课老师的关注。如果能够制作微视频,学习方式要变得自由些,或在线自主学习,或移动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截然不同。
集体备课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我们提着电脑来到指定地点集体备课,待主备人说完后,一下子总不能打开话匣子。渐渐地,我们在一起讨论共性问题,也能发表自己的主见,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来一往间,小组团队凝聚在一起。备课,讨论,修订。课堂上老师的个人素养不同,课堂呈现风格也不一样。特别是在初三复习时,我们有争鸣,在各抒己见中一起进步。年轻教师思维活跃,老教师经验丰富,我想,大多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
集体备课中,一周几节课在一两节课里备好,总是深度不够。拿过统一的教案,如没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再加工,俨然成为一种形式,这就像工人在车间加工零件一般。走过一段路,有时随之养成的习惯,仿佛一把双刃剑,在固定思维里,也有可能助长一些依赖思想。想方设法让学生“入我彀中”,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么?怎样才是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共同研讨与个性特色如何发展?是陈年旧酒,还是新瓶装旧酒?一如我在雨中的思考,往往觉得自己想清楚了,随即又坠入悖论。当然,这也给人带来启迪,引发深层的思考。
我们一直在路上,途经不同的语文风景。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也处在变化中。然而也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依然是那种语文气质,那种浓浓的语文味儿。它充满着人性,充满着生活趣味。慢慢地,我们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给他们留下一点点空间;少些说教,更喜欢和他们说说真实的故事;也少些机械、概括、抽象,而多些情感、审美、诗意……
行走在语文的路上,沿途都是风景。如同一场雨的盛会,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铺垫前奏,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沉浸,也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通透,这是一个适应,接纳,享受的过程。如果说不变如同静止的塘水,那么变化就是一条河流,深广,灵动。一路前行,秉持好语文改革中的变与不变,在革新与坚守中找到黄金分割点,自然会留下一片最佳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