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互联网时代,e代喝平台的出现,可能会满足一部分人喝酒或拼酒的愿望。但是,这一创新很有可能因为不接地气、不符合社交礼仪、存在社交风险而难有市场。即便有市场需求,也存在着较大的法律风险,最终沦为炒作的噱头。
在无酒不成席的语境下,同学聚会、同事聚餐、商务宴请等凡是有聚会的场合,主宾双方大多会以酒助兴。那么,在有人酒量大、有人酒量小、有人不想喝、有人不能喝的时候,e代喝就有了理论上的市场需求。但实际上,这种市场需求难以转化为市场规模。因为,代人喝酒不像代驾、替人跑腿、送外卖、收快递那样简单和具有可替代性。作为一个有违传统习俗、社交习惯、酒桌礼仪且存在难以预料法律风险的“互联网+代喝”,其市场前景堪忧。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固然应该鼓励,然而这种脱离实际、脑洞大开的创意还是少些为好。 ——评论员 史洪举
2.无论出于什么需求,“代喝”业务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的劝酒风气,它的推出还伴随着诸多挥之不去的法律风险,有必要作一提醒。
首先,出于健康考虑,酒多伤身是饮酒者都有的基本常识。当喝酒不纯粹为了取暖、抒怀,而是带着任务、根据别人需要去喝,时间长了“后劲”或许会让人吃不消。其次,平台责任建设尚不到位。这些代喝人员是否真的如自己所言,能喝下白酒3斤、红酒3箱,平台并没有对其进行审核。平台工作人员称,“e代喝”只是一个交流沟通的渠道,如果发生意外,一切后果由用户自己承担,和平台无任何关系。
如果平台无法做到据实核对代喝人的酒量(事实上很难做到),就无法给用户提供真实可信的服务,这也就给实际交易过程中的双方安全都埋下了隐患。 ——评论员 王心禾